喀什大学 | 中心首页 | 中心概况 | 中心动态 | 推荐阅读 | 项目成果 | 研究队伍 | 人才培养 | 规章制度 
 今天是:
当前位置: 中心首页>>推荐阅读>>思想政治教育>>正文
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内涵、难点及实现路径
2020-05-11 18:20     (点击: )

李力,金昕  东北师大学报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校的立身之本,是高校工作的中心环节。这一战略定位是新时代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方向,高校必须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破解当前立德树人过程中的主要难点问题,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有效的实现路径。 

一、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内涵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一论断,进一步指明了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方向。

(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培养时代新人,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既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实践,归根到底就是立德树人。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大师生座谈时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

习近平总书记对立德树人的阐述,明确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培养标准,明确了“大德”“公德”“私德”之间的层次与关系。时代新人要“明大德”,即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正确的政治信仰体现在对国家政治理想、政治目标以及政治制度的理性认识上。大学生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加深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知,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激发责任意识与担当意识,确保自身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经受住风浪的考验。时代新人要“守公德”,即大学生对人类社会生活最基本、最广泛、最一般关系的深刻把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沉淀与精髓的执着坚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要求的公民道德价值的自觉践履。也意味着大学生应当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对祖国和人民饱满深沉的情感为依托,不断锤炼,内化新时代所需要的奋斗、进取、创新、包容等道德品质。时代新人要“严私德”,即大学生要严格约束自身的操守与行为,培养和强化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讲,细微处见精神,于细微处也见品德。大学生要用“严”和“实”的道德品格要求自己,对自身的思想素质、学习水平、专业能力和生活作风高标准、严要求,做到言行一致;对于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和观念时刻保持警醒,力戒“浮躁”。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高校立

德树人的根本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兴国之魂,是新时代凝聚人心、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源泉,也是党对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价值准则和道德规范的全面概括,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高校立德树人,其目标就是培养真心认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新人。高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遵循落实立德树人,首先要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高校要引导大学生在所立之“德”中,充分融入和彰显社会主义制度“德”之意涵,并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和德育的首要地位,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机制,促进学校资源和评价机制向“德育”聚焦与保障。其次,要明确实践路径,重视实践养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青年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途径,要求大学生在深刻理解各个层面的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将个人的成长发展与国家发展、社会运行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在实干中体会,在行动中收获。厚植道德土壤,每个人都做道德建设的奉献者;实现风气净化,每个人都成为道德风尚的受益者,这也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的共同责任与使命。第三,在实现制度建设与价值观建设良性互促的前提下强化制度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必须要由特定的、有效的制度来加以保障。制度是对具体行为导向、认定和保障的基础,高校只有强化制度建设与保障,才能在制度建设与价值观建设的良性互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三)实现“中国梦”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鲜明主题青年人的素质与本领直接影响着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发展和成长的高度重视,体现了高校以人才培养加快助力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指出了实现“中国梦”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首先,大学生要有理想。“中国梦”的实现不仅需要大学生具备丰富的知识与技能,更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道德修养与品行操守。因此,大学生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契合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将个人理想与人生价值的实现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其次,要有本领。“中国梦”的实现说到底都是要从学习开始、靠实践成就。新时代,学习和奋斗应当成为大学生的自觉习惯、精神追求、生活方式。要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守信仰;要学专业本领与历练技能,储备干事创业的能力;在实践中发现和检验真理,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要有担当。担当就是真抓实干、敢作敢为。大学生要锐意进取,以创新为要,努力培养高尚的道德品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以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的气魄凝聚创新力量,自觉将自身的发展投身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去,投身于祖国和人民事业最需要的地方去。

(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是新时代高

校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并对高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理念、途径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首先,围绕立德树人,思想政治工作在方向上要坚持“四个服务”。即“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一思想深度契合我国发展的历史逻辑、现实国情、时代要求,深度契合我国高校发展的现实情况和发展趋势,准确定位了高校立德树人之“德”的实践标准,明确规定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其次,围绕立德树人,思想政治工作在理念方法上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将社会培养的要求与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结合起来,使每个学生确保达到教育总体要求的前提下,结合自身的特长,在专业领域、品质道德、个性体现等方面都获得充分的发展。第三,围绕立德树人,思想政治工作在方法层面要切实体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因事而化”要求高校破解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的各种瓶颈问题。破解的关键在于对于“事”的处理方式与方法,学生的情感激发往往有“感”而发,由“事”而起,因“情”而动。因此,要以生动的实践体验激发学生的共鸣,进而扭转纯粹说教所导致的被动结果。“因时而进”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注时代发展,紧扣时代脉搏,顺应时代潮流。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时代中求进步,在发展中求引领,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与道德品质能够按照新时代的本质要求,向着更高的思维形态转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聚焦时代主题,贴近学生实际,综合多种方法。“因势而新”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抓住大势、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这其中学科建设是基础,教学改革是关键,队伍建设是根本。要牢牢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逻辑,创新模式载体,整合内外资源,释放活力动力,提升吸引力与感染力。

二、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难点

三、当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已成为高校的思想指南与实践遵循,新时代深入推进立德树人的过程中,需要以更宽广的视野、更全面的要求、更深刻的洞察去把握其面临的关键性难点问题,为有针对性地破解提供基础。

(一)如何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处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是思潮汇聚之地,是“晴雨表”与“风向标”,同时高校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因此,坚守办学根本任务与方向目标,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是高校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要义。从问题来看,高校立德树人的难点首先体现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大背景之下。当前世界处于大调整和大变革的关键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锋日益频繁,各类思潮纷纭激荡。从现实情况来看:一方面,进入新时代,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变,“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社会转型期与改革攻坚期相叠加的状态还将持续,各种问题还将不断显现。新旧问题的相互交织必然会影响大学生思想活动。另一方面,从国际上看,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尖锐化和复杂化的趋势。一些西方国家把中国的发展视为对资本主义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挑战,加大对国内高校意识形态的渗透。随着各种西方文化思潮的涌入,各种错误的、落后的思想观念与其他各种观念混杂在一起,难以辨别、判断。由于大学生还处于价值观形成时期,部分大学生还不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和道德价值定力,往往对这些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错误思潮无法判断、鉴别、取舍,有些甚至全盘接受,这些问题的出现对高校立德树人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二)如何有效激发主体道德自觉

高校立德树人的难点还在于如何唤起道德主体的自觉,激发主体的自我意识和人格意识的觉醒,实现“德”的主动式内化。所谓主体的道德自觉,即大学生在与自身密切相关的道德关系和活动中有效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和主体性,进而遵循道德准则、加强道德建设、增强道德自律、优化道德品质。从道德自觉的本质过程来看,大学阶段是人的道德观念建立和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此过程中,大学生正是通过对道德的把握来感受和识别社会的发展,明确自身在社会关系之中的定位,进而确立自己的道德理想,奠定人生目标与规划的基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德育的一元性价值倾向与空泛的灌输式的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无法有效激发主体的道德自觉。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高校如何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现实需要出发,化解学生深层次困惑根源,把立德树人与大学生自身的道德需求结合起来。从当前高校德育的境况来看,有利的一面在于,当前社会发展为大学生实现梦想、抱负提供了多样化、规则化的途径,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大学生往往会积极建立起对自身理想的规划,在理想信念层面积极进取,并主动充盈自身的精神世界,合理规划自身发展路径,体现出较为务实的特点。不利的一面在于,受当前社会变革的影响、利益调整的支配以及市场经济原则导向的多种影响,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内在的逐利性、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弊端作用下,大学生又尽可能渴望丰厚的物质生活,在道德层面体现出焦虑化、功利性的特点,因此在对理想信念的坚持、道德品质的坚守时往往动摇不决,甚至陷入现实物质利益的交织中难以抉择。部分大学生沉溺于物质享受中不能自拔、侵蚀太深以致酿成错误,道德自律与道德建设无从谈起。

(三)如何有效驾驭网络信息环境从信息技术的全球传播、发展深度、影响广度来看,高校立德树人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自媒体时代数字科技与知识体系的革新不仅引发了信息传播与交往方式的重大变革,也对‘立德树人’所立之‘德’、所树之‘人’和整个教育过程都产生了深刻的冲击与影响。”

如何立足于网络时代的新特征,把握新规律,并采取有效的策略与手段,形成长效机制与路径,成为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课题。首先,从“德”的难点来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自媒体等传播平台不断推陈出新,产生了纷繁多样的话语平台和话语主体,这些任意发声、未经辨别价值取向的观点通过网络信息渠道的快速、精准推送与传播,形成一波又一波、不断更迭的热点性话题,并持续发力。处于信息接受中心的大学生主体往往被动应对,无力选择。这类话语实际上构成了对主流“德”的消解。其次,从“人”的难点来看,一方面,由于所处网络信息环境的虚拟性和监管的不到位,容易形成时空无限制、道德无约束的环境,使大学生在自身某些网络行为中背离了自身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产生“知行不一”“双重标准”等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的价值观还处于形成时期,在接受大量未经筛选、真伪难辨的信息时,看似参与性、主体性不断增强,实际上“深受主体群情感判断与情感依赖的影响,很难形成科学理性的独立价值判断。”

第三,从教育者的难点来看,在网络信息环境下如何赋予思想政治工作于新内容、新载体、新方式,通过动态监控与及时引导,有效规范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以及涵育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是提升立德树人实效性的现实问题。

(四)如何实现有效评价督导激励

高校立德树人的难点还在于确保评价激励效果的持续作用与不断提升。健全的规章制度、完善的评价激励机制是促进高校立德树人贯彻落实的有效依据和抓手。当前高校立德树人的问题在于,一方面在工作推进的过程中存在目标抽象、管理分散、主体配合不畅等客观问题,导致整体推进和协同创新的效果不够好。另一方面,由于德育效果的呈现方式及难以量化等问题,高校传统的“重智育轻德育”的工作理念、工作方式、评价标准依然存在,亟待调整。高校要以评价制度建设作为保障和激励立德树人持续深化的基础性条件,分别解决好评价、督导、激励三个环节的问题。首先,评价环节。如何编制科学合理化评价指标体系,对高校立德树人领导机构落实主体责任情况,对各参与主体履职尽责情况,对学生的认知、态度、行为等多维度的具体变化进行科学评价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其次,督导环节。在高校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如何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及时反馈、总结经验,加强和改进工作,实现动态性督导,是督导环节构建的核心要求。在这其中,师德督导是关键,教师一方面立德以树自身,一方面立德以树他人,因此如何以师德建设为抓手,实现师德自查与评议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有效引导教师严于律己,恪守职业道德,进而强化示范引领作用。第三,激励环节。从大学生的道德成长来看,立德树人的过程是道德知识、道德情感到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逐步深化过程,也是实现道德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相统一的过程。从教育者的实践来看,立德树人的过程是新时代新条件下的新使命和新任务,是需要不断深化实践的价值命题。如何激发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破解高校立德树人有效实践的瓶颈性问题,也是保持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持续、深入推进的根本性问题。

三、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

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进入新时代之后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改革的关键着力点和突破点,因此优化路径、着力践行成为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因此,要从构建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注重以文化人、加强道德实践等路径层面进行设计,进一步提升高校立德树人路径的精准性与有效性。

(一)构建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

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立足当下,着眼长远,引领大学生树立牢固的共产主义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体现出对现有道德水平的导向和趋势的引领。一是实现队伍协同。在领导机构建立并进行顶层设计、产生良性运行的前提下,重点在于集合各教育主体形成“大思政”格局,产生资源整合、多头并进的教育态势。实现以学术平台搭建带动育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搭建相关的学术平台,使主渠道队伍和主阵地队伍在这些平台上会师,共同探讨,提升解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能力”。实现以工作机制构建激发育人,要探索党委宣传部、党委学工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等不同主体间人员相互轮岗交流机制,形成工作的互融互补,真正发挥协同育人作用。二是实现课程协同。一方面,实现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的协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深度挖掘专业教育课程等其他所有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统筹优化设计,形成以思政必修课、选修课、专业课等课程由内而外、逐步拓展、有机统一的课程教育体系。另一方面,思政课自身也要加强改革与协同。在内容上实现理论与实际协同、历史与现实协同、教学内容之间的协同融通。在阶段上实现本研一体化协同,形成结构合理、内容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通过课程的协同建设,引导学生形成整体理性认知、科学准确判断,主动融于实践。

(二)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责无旁贷地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抓好师德师风建设是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是确保教师“为谁培养人”的前提和基础,更是保证教师自觉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提出了“四有”“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三个牢固树立”的好教师标准,成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根本遵循。一是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只有理论上清醒,才能政治上坚定。广大教师要学好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精髓,勇于实践,真正把信仰的“种子”植入灵魂。二是要内化价值追求。高校教师要牢牢把握并不断强化“四个服务”意识,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崇高的精神追求,增强对职业的神圣自豪感、荣誉使命感。用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全体教师,形成立场坚定、使命光荣、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和氛围。三是要拓宽实践途径。要充分利用好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载体,以典型人物选树、服务社会等活动,在实践中培育、凝聚高校教师坚定的理想信念。四是要强化评价监督。严格落实师德建设制度,以师德师风建设年度评议、师德状况调研、师德重大问题报告和师德舆情快速反应制度等为载体,有效防止师德失范行为。

(三)注重以文化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文化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由历史积淀和不断实践所形成的。以文化人由高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构成,具有独特的渗透作用。因此,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角度来看,一是加强学校宣传文化阵地建设与管理,通过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不给错误言论、观点提供传播的渠道,坚决抵制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侵蚀影响。使高校思想文化阵地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成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二是立足高校的历史传统营造文化内核。通过不断挖掘具有深厚德育价值内涵的文化要素,通过加强校风、教风、学风等一系列实践,塑造高尚的校园文化,促进校园精神文化内核的形成与发展,将立德树人的任务落细、落小、落实,使大学生浸染其中,参与其中,受益其中。三是明确以文化人的主旨。高校要始终将校园文化的发展和创新聚集于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和人格的升华上,致力于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艺术等文化活动,实现德育与其他教育内容的有机结合。

(四)加强道德实践

道德实践是锻炼磨砺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基本途径,大学生的意志品质通过社会实践又成为推动大学生成长和社会实践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高校立德树人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对于立德树人的意义在于大学生通过运用正确理论指导,推动社会实践,根据实践的结果来确证思想理论的真理性,进而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检验的自觉性,从而树立正确信仰、内化道德品质。同时,立德树人的实践也是道德共治的过程,社会美德与社会公德的提升能够促进个体道德品质的提升,而个体创造的道德之美也能够为社会美德与社会公德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大学生的道德实践要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在动力和根本追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味着将道德化成个人与集体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最终追求,有效衔接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公民教育的各个环节,在一个立体、多维、综合的社会大环境中,培育公民,塑造品格。”

在具体的道德实践过程中,一是要注重网络道德实践。高校应准确把握当前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特点,通过强化正面宣传引领、主动性舆论引领、交互式释疑解惑、线下内容迁移线上等创新方式,不断提升高校立德树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要做好各类实践平台的建设工作,创新思政课程、专业课程等相关课程的相关实践配套活动,使学生在研学过程中亲身体会、动手操作、主动探究、反思提升。三是要不断构建长效机制,通过激励引导、有效对接等手段,促进社会、高校、家庭三方形成同向同行的实践合力,不断有效拓展延伸高校立德树人活动的深度与广度。

 

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喀什大学南疆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