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大学 | 中心首页 | 中心概况 | 中心动态 | 推荐阅读 | 项目成果 | 研究队伍 | 人才培养 | 规章制度 
 今天是:
当前位置: 中心首页>>推荐阅读>>思想政治教育>>正文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探析
2020-07-14 12:29     (点击: )

郑佳然  思想教育研究

2016 年底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18 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他再次强调,要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要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立德树人已成为新时代教育的使命和根本任务。课程思政的理念旨在解决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严重脱节的问题,构建融思想政治理论课、哲学社会科学课、通识课、自然科学课等多门类课程于一体的立体化课程体系,从而形成 360 熔炉式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模式。

一、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重要意义 

新时代高校实施课程思政不仅能够满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要求,有助于确保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还能够通过强化非思想政治类课程的价值引领功能达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并且有助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一)确保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目标顺利实现

2014 5 4 日,习近平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必须要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保持一致,必须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只有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才能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正如习近平所说,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课程思政正是强调在高校各门课程中均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挖掘各门课程的价值意蕴,真正把教书育人落到实处,保证我们培养的人才是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而确保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通过课程思政在各个学科体系中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随着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发展,马克思主义正面临着非理性解构的风险和困境。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在现代市场神话的掩饰下被消费主义逻辑所主宰,娱乐性、盲目性、庸俗化的消费模式从中得以强化;在利益的驱使下,人的内心世界开始被精致的利己主义、实用主义哲学所占据,物质占有和感性满足已经取代理想信仰成为了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尺,对世俗功利的非理性追求更使得现代人陷入了生活状态的非理性冲突。在有限的精神生活空间里,现代人的政治修养意识也逐渐被淡化甚至出现空缺。另一方面,由于当前多元社会思潮并存,社会主义国家一元意识形态的局面已打破。在中外文化交流和意识形态碰撞中,不断出现意识形态过时论”“无用论”“淡化论”“终结论等观点;而西方文明中心论的文化霸权逻辑也使得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在所谓学术性的幌子下,一些意识形态性强的学科,如文史哲、政经法、社会学和大众传媒等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权被架空的倾向。因此,我们需要在各门课程中牢牢把握学术话语传播的价值导向,对新自由主义”“西方宪政民主”“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予以批判和驳斥,进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三)完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思政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是一种新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课程思政具有隐性教育功能,是思政课程的延展与补充,有助于新时代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习近平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这是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指明了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输,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创设全课程育人环境,确保高校的育人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二、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目标要求

(一)教师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的大先生

新时代高校进行课程思政建设首先要着力于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全面提升教师思政育人的意识和能力。特别是对于专业课程教师而言,要使其树立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引领同等重要的教育教学理念,重新调整和确立思维和行动范式,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一般来说,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更为密切、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影响作用也更大,这就需要专业课程教师了解、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规律和话语,以便将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原则和要求内化到专业课的设计与教学活动中。以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为例,专业课教师必须明确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在不同程度上均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没有一门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是价值中立的,并将教学目标定位于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提高对问题的鉴别与分析能力,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具有性质的价值观引导,不能一味地将西方学术理论拿来作为学科的理论基础,忽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作用。对于另一些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和学术领域应加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交流和交融,并通过廓清传统文化、时代精神、世界文明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增强马克思主义对这些领域研究的影响,使其专业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至少不逆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二)学生要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由于教育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双方互动的过程。只有当学生将所受教育内化为其成长的信念和发展意愿时,才算有效完成了教育目标。因此,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另一着力点是师同行。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在这际遇与考验并存的时代,作为青年学生,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自觉树立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学习奋斗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课程思政的目的,确保高校培养的人才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应当以无私无畏的胸怀去探索未知世界,追求真理,增长见识,为推动国家进步和人类发展而学习。因此,大学生不应仅仅把学习当作安身立命的根本,更要树立伟大梦想,站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高度,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自觉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与此同时,要脚踏实地,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用勤奋努力和真才实学去实现梦想和理想。新时代大学生要用中国梦激荡自己的青春梦,要努力把自己所学运用到推动社会发展上去,最终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提高国情意识,树立对人民的感情、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忠诚,真正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着力点 

(一)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

在价值观念日趋多元的今天,大学生既需要对社会矛盾和问题怀有科学批判精神,又需要具有分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灵魂。可以说,我们党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强调树立辩证思维,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当代我国社会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与问题,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握本质、掌握规律。同时,还要强调树立历史思维,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和方法,善于从历史中获取智慧,联系 5000 多年中华文明史来思考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 500 年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来认识社会主义运动的前进方向,联系中国近代以来 170多年奋斗史来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联系 90 多年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来把握党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使命,联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来把握党和国家的光明前景。对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而言,专业教师在课

程教学中,在运用理论分析社会问题时,要有意识地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事物的前因后果、内在联系、发展规律,注重在潜移默化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比如,在分析某一社会现象时,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和方法为指导,深入理解社会系统的运动和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决定社会精神生活过程。在帮助学生理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时,应从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变动关系原理出发,剖析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党和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法规,努力做到既讲清怎么看又说明怎么办,把党和政府的政策措施讲清楚,把对群众的利益安排讲明白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理想信念铸魂工程

在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明确指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理想信念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灵魂和首要任务。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它的铸魂作用。在铸魂过程中,理想信念乃魂中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魂中之介,中国精神则是魂中之基

因此,实施课程思政,专业课程教师需注重加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教学过程中,努力构建专业课程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联,以此达到在专业学习中同时提升思想政治和道德素养的目的,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在专业课程授课和实践中,要将知识传授与理想信念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比如,在讲授学科或理论的发展历史时,选取那些毕生追求真理、矢志奋斗的代表人物事例重点讲授,引导学生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在讲授某一具体理论、原理时,把那些学以致用,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优秀案例呈现给学生,激励学生要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发展之中;在讲授社会问题时,通过比较视野,增强学生辨析能力,让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外部世界。

总之,要着重强调价值塑造在专业学习中的突出地位,增强学生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肩负起国家和民族的希望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实践育人与课程育人有机结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力

有学者指出,要想突破思想政治教育难以真正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领域这一瓶颈,还需要消弭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化与日常生活的主体性二者之间的背离,促进双方达致良性转化。因此,在开设专业课程过程中,专业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学生注重专业课学习、专业课实操性强、师生互动频繁关系密切等优势,通过创造更多社会实践机会,努力在实践环节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实践育人与课程育人有机结合,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力。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而言,可通过设置志愿服务和社会调研等实践环节,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国情、了解社会、观察民生,科学分析各种社会现象与问题,加深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树立和巩固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于自然科学课程而言,可通过课题研究、专业实践,进一步了解国家和社会需求,激发其刻苦钻研、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热情,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真正实现专业知识与价值观念的同步提升。新时代赋予了高校新的育人使命。完成好、履行好立德树人的职责,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因此,有必要加快推进课程思政的步伐,深化和拓展主流价值引领在知识传授中的重要作用,使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对接,使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从而切实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

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喀什大学南疆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