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大学 | 中心首页 | 中心概况 | 中心动态 | 推荐阅读 | 项目成果 | 研究队伍 | 人才培养 | 规章制度 
 今天是:
当前位置: 中心首页>>推荐阅读>>思想政治教育>>正文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2020-10-30 14:59     (点击: )

雷友华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及其表现

当代大学生生活于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网络信息极大丰富的特殊时期,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因此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人际交往复杂多变。总体来说,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表现是积极向好的,但由于自身因素的制约及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疑惑和困难。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成因,探讨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对策,有利于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构建和谐的校园人际交往环境。

( ) 人际交往心理偏激

目前高校学生多为 20 世纪 90 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其生活、教育、健康等方面的条件比以前多子女家庭的孩子更加优越。在这种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关爱,而不懂得如何主动关心他人。因此,在人际交往中自我中心和急功近利思想严重。他们习惯于思量自己的利益,较少站在别人的立场和角度看问题,换位思考意识差。看问题、想办法、做事情时利己心理突出,表现出极强的虚荣心和自尊心。

( ) 网络交往情感虚拟

当今社会网络信息的快捷便利使许多大学生迷恋网络游戏和网络交友,甚至不少学生认为参加社会交往活动费时耗力,继而逃避集体活动。一项网络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网民中有严重网瘾的约占 18% ,由于过分沉迷于网络交往且不辨真伪,久而久之导致一些大学生丧失了现实社交的基本常识和能力,而且在现实中彼此缺乏交往导致这些学生情感趋于冷漠。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成因分析

( ) 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制约

一方面,自我认知能力对大学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大学生在社会交往活动中秉持积极、主动、健康的心态,与别人的交往就比较积极,较能符合社会的期望,更易融入团体活动,继而广结朋友。反之,如果大学生在认知上处于一种消极、懈怠、不健康的心态,就会形成沟通障碍,在社交活动中显得被动和内向,容易导致性格缺陷。事实上,自我认知不仅左右着个体的决策行为,还会影响个体对他人的评价。认知成熟、自信心强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得更包容、更真挚和更友爱。相反,自我认知消极、自卑心理严重者常常更敏感抑郁、合作消极,自我保护心理强,易受他人言行的左右,往往形成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另一方面,性格差异影响极大。心理学专家认为,性格偏内向者比较关注内心,主张发展自我感; 偏外向者比较关注外部世界,被认同的欲望强烈。所以,性格外向者比内向者更适应社交行为,在人际交往中表现更积极大胆。相反,性格内向者常常表现为胆怯和羞涩的心理倾向。性格差异影响着人际交往能否顺利进行。

( ) 大学生家庭的影响

一是家庭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言行。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仅仅关注子女的学习成绩,忽视培养子女的人际交往能力。一些家长的功利主义和拜金思想容易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造成孩子世故、圆滑和投机的交往倾向。二是父母言行举止对子女有强烈的引导示范作用。在家庭生活中,父母的举止言行及价值观念极大地影响着子女的生活观念和交往方式,有些孩子的孤僻、自私、不合群等心理障碍,大多是在家庭生活中受家长不合理言行影响而造成的。同时,家庭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极大地影响着子女在社会上的人际交往行为。在融洽和睦的家庭熏陶下,子女交往观念多积极和主动,交往能力也相应较强,心理健康,直率、豁达乐观、少嫉妒和敏感; 在关系紧张的家庭里,子女容易产生不信任、不合作、冷漠和自闭等心理倾向,因而在人际交往中自卑、敏感、多疑等心理问题突出。

( ) 学校教育的原因

一是高等教育中缺失大学生人际交往引导教育。这种教育内容的缺失,造成一些学生认为只有考分高、拿证多才能增加就业竞争砝码,甚至认为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发展人际交往能力会影响学业。这样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常常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是当前高校管理体制的影响,任课教师因课时多、科研任务重,很难有富余时间与学生在课下交流沟通,造成师生之间的交往活动偏少,严重影响了师生间人际交往关系的顺利发展。

( ) 社会环境的影响

首先,多元文化冲击着大学生人际交往观念。西方社会强调自我价值,而中国社会传统道德则以集体利益为先。这种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冲突,极大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左右着他们的人际交往倾向。其次,社会风气浸染着大学生人际交往。不良社会风气的负面影响严重扭曲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行为,既有害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建立和睦和谐的人际关系。再次,虚拟网络引导着大学生社会生活交往。虚拟网络空间中的人机交流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当大学生在现实社会中感到迷茫和困惑时,常常会转向虚拟网络空间寻找慰藉、释放压力,虚拟网络空间成为大学生消极逃避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困难的庇护所,一些大学生因沉溺于虚拟空间而逐渐脱离现实生活,导致人格自闭。另外,虚拟网络背后的真实性难以判断,大学生极易被错误的价值观念蛊惑和诱导,从而扭曲其人际交往行为。最后,传统文化的糟粕扰乱着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国传统文化中落后的等级观念、亲疏贵贱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观念产生了深刻负面影响。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常常为这些陈腐观念所困扰和左右,极难和他人坦诚相见,严重地阻碍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正常发展。

三、引导大学生进行正常人际交往的对策

( ) 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当代大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化的现实需要,而和睦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构建离不开平等原则、诚信原则、互助原则和宽容原则。具体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树立正确交往观念。首先,坚持诚信为本。著名的心理学家安德森对此做过调查研究,他认为所有被赞誉的性格和品质要素中,排位最前面的性格品质要素都是与诚信相关的,而最受否定和被人们不齿的性格要素则是欺骗和虚伪等。其次,力戒自我中心主义。心理学家霍曼斯指出,和商品交换的属性相似,一切社会交往也都是以交换为目的的,这里既有物质的交换,也有非物质的交换如肯定、赞誉等,而且交往中的一方总是渴望对方的回报不少于自己所付出的。可见,相互尊重和支持是人际交往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正确自我认知。首先要客观评价自我。自我包括生理、社会及精神 3 大要素,认知影响着个体的思想和行为,是人行动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正确的自我认知是准确地自我定位的前提。客观的自我评价有利于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中摆正位置,选择合适的交往方式,谨言慎行,发扬优点,克服不足。其次要尊重个体间差异。人际交往中要避免主观偏见和心理预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各具优劣长短,其行为表现各有好坏,要经常自我反省,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始终保持头脑清醒,砥砺性格品质,在生活中磨炼和提升自己。最后要主动学习人际交往知识,以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人际交往,努力做到利人利己、明礼诚信。

( )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第一,创建和睦家庭环境。子女心理发展状况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很大,在融洽的家庭环境中孩子有更多的安全感,其心理和人格的发展更加顺利,人际交往活动也相应更加顺畅,相反则人际关系往往出现紧张和不良状况。

第二,树立良好家教理念。家长的日常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都会对子女的人际交往产生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家长应以身作则为子女做楷模和表率,同时要努力培养子女的正常交往能力。

( ) 优化学校育人环境

第一,重视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引导。一是设置有关人际交往方面的课程与讲座。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渴望在校期间能学到更多人际交往方面的系统知识,提高自我人际交往能力。因此,高校应把人际交往相关课程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之中。二是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教育工作者要主动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以真诚和平等的态度与学生相处,互敬互爱,通过自身修养来影响学生品行,提升其交往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活泼多样的教育教学形式,在平等互信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探讨,引导和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和观点,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过程。

第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建设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可以舒缓大学生紧张的精神和心情,减少冲动和摩擦,从而给他们带来轻松愉悦感,激发交往欲望,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其次,组织丰富多样的校园活动。校园活动既有助于师生间交流和沟通以增进情感,又可使大学生从中汲取营养,扩大视野,在活动中锻炼、提升其交际能力。最后,充分发挥网络载体的育人作用。校园网络是当代大学生学习交流的虚拟平台,高校要给大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健康、安全的交往平台,大学生运用网络交往时也要严于律己,通过强化自我约束修炼品行和提升自我。

( ) 创设优良的社会环境

第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大学生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打下健康的文化烙印。人际关系的和谐稳固需要交往双方相互信任和包容,也需要固守人际交往中的是非观念和原则立场,这些方面都能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精神食粮。

第二,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舆论环境。积极向上的社会舆论氛围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高校要引导大学生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用科学的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成长,构建有利于大学生正常开展人际交往的软环境。

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喀什大学南疆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