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大学 | 中心首页 | 中心概况 | 中心动态 | 推荐阅读 | 项目成果 | 研究队伍 | 人才培养 | 规章制度 
 今天是:
当前位置: 中心首页>>推荐阅读>>思想政治教育>>正文
中小学教师“工匠精神”现实意蕴与培育路径研究
2021-05-20 17:05     (点击: )

邓宏宝,夏艳教育导刊

工匠精神培育在新时期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要求,“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李克强总理自2016年起连续四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工匠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等文件亦对工匠精神的培养与评估作出了规定,工匠精神正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其同样需要全社会共同培育。

一、时代呼唤中小学教师传承与示范 “工匠精神”

工匠,既是称谓,亦是赞誉; 工匠精神既是崇高追求,亦是基本素养。作为职业素养,工匠精神不仅仅是手工劳动者应该具备的独特精神,而且是所有从业者都应该具备的特质。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其虽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工匠,但作为从业者的一员,工匠精神亦是其不可或缺的从业品质。不仅经济改革需要培养工匠精神,教师教育改革也要重拾工匠精神。

()培养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它既是科学教育的基础,也是专业教育的基础。从职业生涯教育视角看,中小学生正处于职业成长、职业探索阶段,帮助他们了解、探究职业世界,形成初步的职业观念,养成良好的从业态度,是职业启蒙教育的重要目标。为此,教师一方面要以教育者的身份,注重工匠精神的传承,帮助学生理解、认同、悦纳工匠精神;另一方面要以身示教,以自己勤勉踏实的工作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热情、精益求精的工作标准,做好学生的从业楷模,诠释好工匠精神的要义,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社会职业认知,促使他们初步具备工匠素养,为培养未来工匠、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厚实基础。

()履行立德树人使命的需要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面对的是有着丰富思想感情的个体,其工作对象、工作过程具有复杂性,工作时间、空间具有广延性,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具有创造性,工作成效具有迟效性,这些工作特点,要求教师需要发扬工匠精神,坚守立德树人信念,耐得住寂寞,认真研究每位个体的学习基础、学习动机、学习能力,遵循其不同的身心发展特征,有效实施因时、因地、因人的优质、个性化教育,方能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有所成长,做到以自己的优秀培养更优秀的人。

()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

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能担当传播知识、思想、真理,塑造灵魂、生命、新人的重任,就需要终身学习,不断进取,努力实现从新手向专家的专业成长。工匠精神不仅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备内容,而且是激励教师专业成长的强大动力。对工匠精神的不懈追求,既是教师教育教学艺术不断改进的过程,也是一种对自身品格不断淬炼的过程; 既是直面挑战、自我超越的过程,也是涵养胸怀与理想,让人生价值不断得到升华的过程。

二、中小学教师“工匠精神”的现实意蕴

一般而言,工匠精神是人们对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等从业品质的赞誉,基于职业实践内容、方式的差异,不同时代、不同行业的工匠精神仍有其不同的表征。

(一)中小学教师“工匠精神”的界定依据

1.社会对从业者工匠精神的共性要求

梁启超在 《敬业与乐业》中强调,“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是亵渎职业之神圣; 从事实方面来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亚里士多德认为敬业美德对于个人生命的完美,正如高超的技能对于职业的发展。就职业生涯发展而言,工匠精神是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是个体职业角色社会化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繁琐的生产劳动逐步为机器所取代的今天,个体的工匠精神更是成为比知识、能力更为重要的综合素质。

笔者结合新时期社会对从业者的素质需求、结合各地评选工匠文件的分析,结合对大国工匠、江苏大工匠、江苏工匠的访谈,梳理出当代工匠精神应包括的六个要素,即“匠心”层面的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品质;“匠行”层面的专注坚守、传承引领品质; “匠品”层面的职业操守、责任担当品质。与传统要求相比,当代工匠精神更加凸显了“向年青一代普及知识、传授技艺、传播理念、传承精神,带动其共同进步、共同成长”的传承引领品质和“创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具、新工艺、新方法、新模式,带领团队解决疑难杂症、攻坚克难”的勇于创新品质。

2.社会对教师职业角色的特定期待

自古以来,不少学者将工匠精神与教师职业作出关联。古希腊视工匠精神为“一种持久的、基本的人性,一种为工作本身而做好工作的欲望”。我国《礼记·学记》将工匠的经验传承与教师的教学进行类比,并将工匠的技艺传承之道作为教师学习的榜样。杨应芹、诸伟奇编著的《古今称谓辞典》提出了“宗师大匠”一说,并将其解释为“可为世表范的大学问家”。当代日本教育家佐藤学也希望教师具备匠人品质,他指出:“教师既是在复杂的知性实践中寻求高度的反思与判断的‘专家’,同时也是通过经验积累练就了经验与智慧的践行教育实践的‘匠人’。”

新时期,我国对教师队伍建设予以高度关切,先后发布了 《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 0的意见》等系列文件,对教师培养、培训,特别是对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引用 “大先生”概念,要求教师既是学问之师,又是品行之师,为了当好“大先生”,总书记强调用“四有好老师”标准、“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和“四个服务”等要求,统领教师成长发展,这些充分反映了时代对教师角色的期待,为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指出了根本遵循。

()中小学教师“工匠精神”的主要表征

结合上述两方面依据,笔者将教师工匠精神的现实意蕴表征为:

1.忠诚履职的态度取向

“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尤其是教育的迟效性、反复性,更需要教师本着对社会负责、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的态度,不忘使命担当,坚持理想信念,秉持师者风骨,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 需要教师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用平静抵挡红尘喧嚣,以从容应对繁华诱惑; 需要教师数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始终默默奉献,在和煦的阳光中,静待花开。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提到的历史老师一样 “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像于漪老师般 “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2.通精达致的能力取向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 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 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作为学生人生成长中的重要他人,教师与其他工匠不同,其面对的是具有生命力的学生,其业务能力、业务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在校学业甚至长远生涯的发展。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必须精通教育教学业务,深谙传承引领之道,能够深入细致地研究工作对象,全面了解研究学生,遵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选择适合的教育内容与方法; 能够以广阔的文化知识宽度和坚实的教育理论厚度打底,悉“术”悟“道”; 能够熟练掌握教育教学方法与技能,适应并引领教育教学变革;能够学会与学生相处之策,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引导学生成为“时代新人”。

3.好学乐业的情感取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只有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热爱学习,才能做到乐此不疲,以强大的内驱力、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身教育事业,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实现以情育情,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此,教师要“对所习之职业具嗜好心,所任之事业具责任心”,视自身工作为施展自我才华、延续自我生命、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重要岗位,对教育工作充满深情,形成对教育事业的荣誉感、使命感; 要以珍惜孤品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为他们的成长营造温馨的环境; 要以审美的视角发现、找寻教育教学工作之美,并善于创造美的教育教学,推动师生对教育教学过程美的享受。

4.走向卓越的目标取向

本质上,工匠起源于手工业,工匠精神首先意味着个性化,而不是标准化,是“匠心”独运的雕琢,而不是规模化的流水线生产。身处教育高质量发展时代,教师的进取、卓越不仅仅表现为工作上的加班加点,更应表现为教育教学理念的先进,个性化教学模式的探索,对自身教学经验、教学理念的提炼与总结,以及在此基础上独特教育教学风格的形成、独到个人价值的发挥。行者无疆,作为教育路上的行者,教师只有具有创新教育的意识与智慧,取法乎上、见贤思齐,方能产生专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克服职业倦怠,突破路径依赖,不断走向辉煌。

以上四方面,走向卓越是教师工匠精神的价值追求,引领着工匠精神的发展方向; 好学乐业是教师工匠精神的内在品质,反映着工匠精神的内化程度; 忠诚履职、通精达致是教师工匠精神的外化表现,代表着工匠精神的发展水平。只有全面理解此四大核心范畴及其内在逻辑,方能准确把握教师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

三、中小学教师“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

工匠精神是一种品德、情感,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态度与品德形成以及情感培育的相关理论,教师工匠精神的养成需要端正认知、培育情感、锤炼意志,形成行为习惯,中小学校要将工匠精神嵌入教师教育、培训的全过程、全方位。

(一)开展教师职业观教育

职业价值观会影响个体工作意愿和目标,并进而影响其努力程度和工作表现。知之深,方能爱之切,教师工匠精神的培育离不开价值观的引领。学校可依托健全教师政治学习制度、党员教师组织生活,依托教研组、年级组集体备课活动,开展专业思想教育,引导教师正确把握职业对于个人的现实意义,理解“职业是唯一能使个人的特异才能和他的社会服务取得平衡的事情。找出一个人适宜做的事业并且获得实行的机会,这是幸福的关键”的深意; 引导教师理解教育对学生成长、自身专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观、教育观,达到“选择为师是发自本心对于教师职业的热爱,而非基于外在功利的计算”的境界; 引导教师认识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行为表现与具备工匠精神的意义,促进教师敬业爱业,愿意接受工匠精神的规范,并主动内化工匠精神、弘扬工匠精神,让工匠精神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风向标。

同时,学校可通过举办职业生涯报告会、辅导会,组织教师研读名人传记并交流读后感,印发《教师专业成长手册》等,鼓励教师在认识自我、了解相关学科教学前沿改革理念与举措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兴趣与能力,结合学校发展的需求,借助SWOT分析,制定明晰的生涯目标与具体的实施方案。并引导教师依照生涯目标,在工作中保持执着和专注,不断沉淀和提升,提高和改进匠技、匠艺,在阶段目标实现中持续增强自我效能感,激发内在进取动力。

()提升个性化施教能力

精湛的教育艺术、高超的教育能力是教师工匠精神的基础。“人工智能+教育”背景下,作为教育工具与载体的机器将成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本身,教师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智慧教育素养,聚焦于学生的动机、想象、表达、创造、好奇、进取等品质的培养; 新高考改革的推进,选课制、分层教学、分组学习、走班教学的实施,需要教师进一步提升个性化施教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正确价值观; 易变性职业生涯时代的到来,需要教师进一步强化职业生涯管理能力,在帮助学生学会职业选择、职业经营、职业调适方法的同时,管理好自身的职业生涯。为此,可采用理论学习、学术研讨、课题研究、教学反思等方式鼓励教师自我进修; 依托跟岗学习、名师论坛、现场指导等形式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 设立教师微信公众号、开辟学术沙龙等平台,为教师之间相互交流与分享创造条件; 开设高级教师示范课、中级教师展示课、初级教师过关课,设置学科首席教师,制度化学科教研与集体备课,加快教师专业成长步伐。

()营造学校“工匠”文化

工匠精神作为内隐品质,离不开环境的潜移默化,离不开文化化人。学校可充分利用各种空间、场所,展示有关工匠精神的名言警句;可有意识地保护、传承杰出教育大师、名师的教学技艺、经验; 可通过撰写口述史、人物志和传记等方式为学校教育大师、名师著书立说;可设立校史室、名师榜、优秀教师画廊、名师工作室或事迹成果陈列馆等场馆,供教师观摩学习,使工匠精神的宣传嵌入教师日常工作与生活之中。

除物质文化外,学校还应关注工匠精神培育的精神文化建设。可组织师生观看《大国工匠》等影像作品,举办“文明风采”竞赛、“劳模进学校”等主题教育活动,宣扬工匠的先进事迹; 通过经典诵读,传承中华师道; 举办教师入职宣誓仪式,激发教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选树优秀教师典型,讲好师德故事; 坚持开门办学理念,引导师生开展社会调查、精准扶贫、挂职锻炼、技术指导、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深入了解世情、国情、社情、民情,使师生具备社会化思维、开放胸怀,将自我发展和社会现实密切联系,成为关心民疾国是、具有公共情怀的“社会人”,强化教师教育强国、教育为民的责任担当,厚植教育情怀。

()提供“工匠”成长条件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个体高层次需要的产生需以低层次需要的满足为前提,要激发教师挖掘内在潜能,追求自我实现,忘我工作,就必须首先满足其生理、安全、社交、尊重等需要。为此,学校可借鉴企业管理理念,推行EAP(员工援助计划)。关心教师生活状态,切实解决教师生活后顾之忧。建立健全职务晋升、绩效奖励、荣誉表彰、学术支持、师风建设等方面的制度与条例,为教师提供课题研究、专著出版、业务进修等经费资助。聘请心理专家、法律顾问,加强对教师心理调控与法律维权等内容的培训,帮助教师解除心理困惑与法律纠纷。畅通上下级沟通渠道,为教师反映意见、吐露心声提供平台。在校内外营造尊师重道的氛围,使教师得以安心、热心、舒心、静心从教,以“心的力量”促进教师“新的成长”,增进教师的获得感、幸福感、成就感。

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喀什大学南疆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