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大学 | 中心首页 | 中心概况 | 中心动态 | 推荐阅读 | 项目成果 | 研究队伍 | 人才培养 | 规章制度 
 今天是:
当前位置: 中心首页>>推荐阅读>>思想政治教育>>正文
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路径探析
2021-07-12 17:50     (点击: )

王广义,靖  思想教育研究

 

   20212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要求在全社会进行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宣传教育,并特别强调突出青少年群体,贴近青少年需求,引导他们听党话、跟党走。4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进一步强调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在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中有效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落实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要求,推动高校“四史”教育走深走实,需要围绕“融入”过程的难点与问题,深化相关基础理论研究,进而探索出一条既遵循“四史”逻辑关系,又符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规律的独特运行路径。

   一、深刻把握“四史”教育的意义,回答好“为什么融”的问题

   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而“四史”正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其所蕴含的丰富营养和强大精神动力是培养时代新人最好的教科书。将“四史”尤其是党史融入思政课,能够引导青年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坚定不移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

   (一)学史明理,从“四史”学习中汲取思想的力量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思想指引。”青年大学生处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打牢思想理论基础、掌握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重要而紧迫。习近平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一部“四史”,也是一部理论创新史,内蕴着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折射着人类理性智慧的光芒。从马克思主义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四史”发展至今的理论升华和思想结晶。将“四史”融入思政课,有助于青年学生从中汲取理论智慧,树牢唯物史观,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增强明辨是非的洞察力和免疫力,增强学习和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确保在今后的人生航程中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二)学史增信,从“四史”学习中汲取信仰的力量

习近平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青年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如何,不仅关乎其自身的人生目标能否最终实现,而且关乎我们党开创的百年基业的发展方向,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一部“四史”,也是一部共产党人的精神锻造史。在党的百年历程中,一代代马克思主义者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而做出的不懈努力,彰显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将“四史”融入思政课,有助于青年学生弘扬中国精神和建党精神,筑牢信仰之基,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新中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从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自觉把人生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之中。

   (三)学史崇德,从“四史”学习中汲取道德的力量

“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2019 10月出台的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思想品德作为学生核心素养、纳入学业质量标准。”也就是说,广大青年学生不仅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而且要通过学习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因为只有不断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正、走得更远。一部“四史”,也是一部共产主义道德光辉闪耀的历史。在党的百年历程中,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培育了独特而崇高的社会主义道德。将“四史”融入思政课堂,有助于广大青年学生充分领悟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身上所体现的道德风范,从百年党史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共产党人的感人道德事例和可敬道德形象中获得提升道德修养的动力,从而匡正道德追求、强化道德自律,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

   (四)学史力行,从“四史”学习中汲取实践的力量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见证者、亲历者,更是推动者、实践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将由他们来实现。一部“四史”,也是一部不懈奋斗史。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懈奋斗,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百年奋斗路,可以总结为从建党大业的开天辟地到立国大业的改天换地,从富国大业的翻天覆地到强国大业的惊天动地。习近平强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将“四史”融入思政课堂,有助于广大青年学生深刻认识自身的历史使命,不断提高自身把握大局大势、应对风险挑战、推进实际工作的能力水平,进而更加锐意进取、顽强拼搏,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不断描绘历史新画卷、答好时代新答卷。

   二、着力增强“四史”理论阐释,回答好“融什么”的问题

   (一)准确理解“四史”内涵

   “四史”具体包括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这 4 个部分在时间上有所重叠,在内容上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一方面,从历史主体和时间上说,“四史”之间各有侧重。党史,是自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也就是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发展壮大的历史。党的各级组织及全体党员是演绎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主体。从时间范畴上看,党史发展至今正好 100 年。新中国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发展史,也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一穷二白走向全面复兴的历史。在时间范畴上,新中国史至今已有 70 余年,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是演绎这段历史的主体。改革开放史,是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僵化走向活力、从落后走向发达、从世界边缘走向世界中心的历史。在时间范畴上,改革开放史至今已有 40 多年,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演绎这段历史的主体。社会主义发展史,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从单一到多样的历史。以 1516 年空想社会主义著作《乌托邦》问世为标志,世界社会主义已有 500多年悠久历史,各时期的社会主义者以及社会主义国家和组织是演绎这段历史的主体。另一方面,“四史”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逻辑。从前文论述不难看出,“四史”之间并非相互割裂,而是一个整体。改革开放史是新中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领域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与日俱增。进而,新中国史是党史中的鸿篇巨制。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开始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从这个意义上说,新中国史也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史。再进一步说,中共党史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最高亢激荡的乐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起新中国,为社会主义由一国向多国的扩展增添了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在 21世纪的中国谱写了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恢弘新篇章。由是观之,党史是“四史”的核心与关键,因为不论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还是社会主义发展史,其历史的剧作者和剧中人都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人民,一以贯之的内在逻辑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

   (二)深入挖掘“四史”素材

   在明确“四史”的内涵后,则需要挖掘“四史”素材,赋能“四史”教育。而强调以党史为重点,则要求我们主要挖掘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故事,具体而言包括以下 3 类:一是关于波澜壮阔的党的发展历程的故事,包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的故事,党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故事,党不断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的故事;二是可歌可泣的党的人物故事,如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领袖人物故事,方志敏、赵一曼、陈树湘等英雄烈士故事以及邹碧华、张富清、黄大年等普通党员故事;三是慷慨激昂的伟大建党精神的故事,以及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百年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故事。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各种社会思潮甚嚣尘上,一些别有用心之人乘机编造所谓“历史真相”“绝密档案”“人物秘事”博人眼球。因而,在搜集这些党史故事、“四史”素材时,应把握好真实性原则。要选用权威机构出版或发行的历史资料,确保全面正确地解读历史,最大限度还原历史本貌。大学阶段的思政课重在开展理论性学习。因而,在挖掘党史故事基础上,要进一步探索其背后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把红色故事中的深刻内涵提炼出来。坚持以丰富的史料、彻底的理论,加深青年大学生对无产阶级政党的感性体悟与理性认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从党的历史经验中提炼出克敌制胜的法宝。

   三、找准“四史”与课程教学结合点,回答好“怎么融”的问题

   (一)“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内容切入

   将党史故事及其所蕴含的党的历史经验有效传递给学生,关键在于将“四史”与教材内容相对接,对标课程要点。尽管目前没有专门的“四史”教育课程,但现有的 4 门思政主干课程教学内容都不同程度涉及“四史”,大致可作如下划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要对应社会主义发展史。其绪论部分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背景,也就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历史;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一章包括“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实际上就是一部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简史;第七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展望了未来共产主义新社会,也是对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科学预测。因此,在该门课程中开展“四史”教育,主要在这些章节下功夫,将党史故事结合理论阐释有机融入其中,解读社会主义一路走来的铿锵足迹,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中国共产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还需强调的是,开展党史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而该门课程前三章主要讲述的关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尤其是唯物史观,是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四史”的根本方法。因此,这部分内容也需要重点把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思政课中开展“四史”教育的核心课程,对应了党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该门课程主要讲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相结合的历史过程,旨在让青年学生更好领会历史和人民的“四个选择”和“三个为什么”。具体来说,该课程共分三编,以1840 年鸦片战争为起点,一直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上编主要讲述近代中国的无数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艰苦探索;中编主要讲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经磨难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下编主要讲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与改革征程。其中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第八章到第十一章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从传统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实际反映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历程。要注意的是,一般认为该门课程的党史教育集中在中下编,即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历史,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忽视上编内容。只有讲清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戊戌变法以及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在阶级与理论上的局限性,才能让学生在比较中更好理解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性。在党史教育中,该门课程三编内容要整体推进,不能厚此薄彼,将其割裂开来。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也对应了党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不同的是,该门课程主要是从理论创新角度诠释党的历史,介绍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教材第一部分“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成果,指引中国人民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历史性跨越;第二部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引中国人民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第三部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它系统揭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规律,正引领中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据此,这门课可从历史视角切入,即以理论创新为逻辑线索,以历史材料为分析基础,通过生动、形象、具体的史实来说明理论产生的前因后果,解读教材中的结论性观点,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与基本经验,让学生体会到“史中有论”“论从史来”。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法治教育,也体现了“四史”教育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引领和法治教育。该门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国精神,尊重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这与党史教育的目标高度一致。如第二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共同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传承爱国主义”,第四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五章“社会主义道德”等内容,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四史”在思想和道德层面的教育作用。而第六章法律基础部分,讲授《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刑法修正案(十一)》等法律法规,解读侵害英雄烈士名誉权等权益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可以“反哺”“四史”教育,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提供法治保障。

   尽管4门思政课主干课程在“四史”内容上各有侧重,但也并非完全割裂开来。因此,在讲授过程中,需要各门课程教师通力合作,做好课程之间的有效衔接。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二章“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可以对照学习。通常来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两门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为“四史”之理论溯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反映“四史”之历史实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一定程度反映了“四史”之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教育,三者可以互相关联,“理论溯源”需要“历史实践”来证明,最终是进行“思想教育”。整个衔接过程既要避免高校思政课体系内容不必要的重复,又要防止历史学习碎片化、理论学习虚浮化,思想道德单纯说教的倾向。注重在整体性视域下,以大历史观推进“四史”教育融入各门思政课程,做到主线明确、逻辑清晰、重点凸显。

   (二)“四史”教育的方式方法创新

   毛泽东曾指出:“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四史”教育要取得实效,以什么方式来展示教学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需要我们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

   具体来说,“四史”教育的方法,包括研究性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问题链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其中讲授法是使用最广泛、历史最悠久一种教学方法。正如列宁所说,“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讲授法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把具体的“四史”内容详细地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党史知识。但“填鸭式”的硬灌输也必然行不通,在讲授过程中加强教学语言的运用也十分重要。马克思曾指出:“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这启示我们,一方面,要增强思政课教学话语以理服人的现实张力。其叙述的语言既要尊重历史客观性,又要发挥主体能动性,回应好社会热点和学生关注点。另一方面,要选择贴合对象的文辞表达。通过巧用、善用叙述技巧,丰富“四史”的表达方式,让历史更有温度,从而引起受众的共情和共鸣。

   讲授法有其合理之处,但由于在讲授的过程中学生缺乏直接实践和及时作出反馈的机会,有时会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还可以从学生主体出发,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讲述党史故事、诵读先烈书信、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书籍、拍摄党史微电影等,让学生在各类红色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不过,在活动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党史姓党”和“在马言马”的原则,不能让热闹的活动消解其意识形态属性,这是党史育人的优势和生命力所在,也是开展党史教育的根本原则。

   思政课是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关切的课程,因此,在“四史”教学过程中还要强化课程的实践环节,这也符合习近平所强调的“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斗争中留存了许多宝贵的红色旧址,包括党的重要事件、重要战役的旧址、遗址,重要领导人的故居、活动地等,为我们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重要资源。可依托这些红色旧址,如西柏坡纪念馆、焦裕禄同志纪念馆、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等,建设一批革命教育实践基地、红色研学基地,由教师带领学生到现场参观考察,让学生在可感化、可视化的实践中提高党史认知,接受深刻的党性教育洗礼。但要注意,实践教学不等于实践活动,切忌走马观花,成为流程式的参观,甚至变相旅游。实践教学也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通过构建以问题为中心的开放式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有针对性、目的性地学习和思考,在实践中探索理论知识,切实发挥出“四史”实践教学独特的育人功能。

   四、建强“四史”教育师资队伍,回答好“谁来融”的问题

   正如习近平指出的,“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将“四史”教育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最终要靠思政课教师来落实。需要我们系统谋划、多措并举,真正打造出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一)做好专兼职思政课教师的选聘,解决师资“量”的问题

   目前,各地高校普遍存在思政课专任教师队伍缺编的情况,难以达到教育部规定的 1:350 的师生比要求。如果思政课教师授课负担过重,制约了教育教学的水平,“四史”教育就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为加快配齐建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国家有关部门曾多次出台文件,如《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 年)》《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等。但教师选聘自有其条件和程序要求,不是短期内能够彻底解决的问题。为此,各高校在加快落实国家思政课专职教师配备要求过程中,可根据各自所在地区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聘请符合条件的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干部和先进人物等兼任思政课教师,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思政课教师队伍,缓解“四史”教育师资不足的问题。但加快充实思政课教师队伍,并不意味着降低甚至忽视选聘门槛。高校在选聘专兼职思政课教师时,要把好入口关,把握好教师的思想政治标准、行为道德标准和教学能力标准,坚持严格选聘、严格考评,防止出现虚置化现象。

   (二)实施思政课教师素质提升工程,解决师资“质”的问题

   在思政课中开展“四史”教育,对思政课教师自身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教师具备较强的“四史”素养,才能将之准确传递给学生。为此,还要全方位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素质水平,努力增强大学生“四史”教育主体力量。其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德高为师,无德无以为师。”要强化对思政课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师德师风的监察考评,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依法依规加大对各类违反师德和学术不端行为查处力度,为“四史”教育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其二,强化思政课教师党史业务培训。很多思政课教师并非党史专业,故而在“四史”的学术视野和理论框架上有一定局限性。可通过开展专题研修班、骨干研修班、实践研修活动、“周末理论大讲堂”、集体培训和集体备课等活动,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党史党建学识水平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让教育者先受教育。其三,加强中共党史学科队伍建设。1985 年高等院校停止开设中共党史课程后,党史教师和研究人员数量就有所减少。然而,“四史”教育常态长效持续开展,离不开一支高水平专业化人才队伍。要系统培养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中共党史学科队伍,不断提升学科实力,为高校思政课相关课程提供学科支撑,为大学生“四史”教育奠定坚实的教育主体基础。

   五、结语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此背景下,开展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进一步凸显了我们党对历史中蕴含的社会发展规律的系统追求,对历史学习教育时代使命的精准把握。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堂,把历史教育与政治教育紧密结合,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感召力,培养适合国家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诚然,思政课是高校开展“四史”教育的主渠道,但是开展“四史”教育不能是思政课教师的“独角戏”,还需要发挥不同育人主体的作用,把各类要素集聚起来,通过经常融入、日常渗入的办法,引导新时代青年学生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做出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历史新业绩。

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喀什大学南疆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