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大学 | 中心首页 | 中心概况 | 中心动态 | 推荐阅读 | 项目成果 | 研究队伍 | 人才培养 | 规章制度 
 今天是:
当前位置: 中心首页>>推荐阅读>>思想政治教育>>正文
高校课程思政与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2021-10-15 17:47     (点击: )

刘戈 ,凌杰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为系统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习近平先后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重要会议上发表了系列讲话,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建立了标准、指明了方向,课程思政建设逐步由“样板房”演化为“新常态”,其成效不断凸显,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为真实掌握、系统了解高校课程思政与师资队伍建设情况,本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文献资料分析等方式,对高校课程思政与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开展综合性调查研究,找准高校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为推进高校课程思政与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可行性参照。

一、高校课程思政与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

课题组选择北京服装学院、东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湖北师范大学等八所高校为样本高校,面向样本高校教师、管理者、学生三类群体发放问卷1360份,回收有效问卷1280 份,有效回收率为94.12%。通过实地走访、信函咨询、现场座谈、网络交谈等线上线下访谈形式,与样本高校校领导、教务处负责人、教师工作部负责人、学院负责人代表、骨干教师代表等100余名管理者、教师进行座谈或个体访谈。通过中国知网、教育部官网、中国教育报、高校思政网、主流资讯平台(各大主流媒体、各省市教育部门官网、高校官网)等多渠道多载体搜集课程思政与师资队伍建设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归纳分析。经过调研可知,现阶段高校课程思政与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如下。

1. 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得到重视与认同。调查结果显示,100%的管理者和教师及87.77%的学生认为所在高校非常重视或比较重视课程思政改革,89.79%的教师和94.03%的管理者认为对课程思政建设投入力度非常大或比较大,100%的管理者、96.59%的教师及89.89%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或有必要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工作,这表明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被绝大多数师生所接受和认可,推进落在了实处。除1.14%的教师认为课程思政建设只是为了完成上级要求、跟风走形式外,其余的教师和管理者均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目的有良好理解。此外,71.59%的教师认为课程中专业性内容与思政内容是相辅相成、有机融合、同等重要的关系,63.78%的学生认为教师教书与育人关系密切。数据表明,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被绝大多数目标群体所理解,这为高了良好的认知基础。

2.课程育人功能得到有效强化。根据调查结果反馈,94.03%的管理者认为学校教师参加课程思政的态度非常积极或比较积极,97.72%的教师认为非常愿意或愿意参与课程思政改革工作,且有高达96.59%的教师表示有积极关注或关注国内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最新动态和先进经验,这说明高校教师群体普遍愿意参与到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去,动力活力得到有效激活,育人意识得到提升,能积极发挥育人主体作用。此外,72.99%的学生认为教师讲授内容不应限于本课程,91.59%的学生表示所学专业/通识课教师讲授内容会延伸到德育层面,88.99%的学生表示在专业/通识课中引入思政元素,有意识地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教育可以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80.16%的学生认为在专业/通识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自己的思想价值方面有所启迪,这表明教师的育人作用得到认可,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得到有效强化,育人效能得到体现。

3.课程思政建设方法与路径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过程是课程系统内各要素交互作用、相互建构、共同超越的过程,是动态开放的,核心在于教学内容,关键在于教学方法。调查反馈,76.14%的教师经常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雨课堂等先进网络信息技术,教师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堂的教学方法使用频次较多的分别是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情景模拟式教学,这与课程思政的本质及所希冀形成的课堂“气候”大体一致。每一门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不同,如何转化在于教学方法选择,而如何挖掘则取决于教学内容设计。不同层次、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吸收能力不同,对课程思政内容的需求也不同。据访谈了解及资料分析得知,各高校结合学科、资源、行业、校园文化等特色元素,聚焦“内容”持续发力,不断开发融入课程教学中的内容,涌现出不少课程思政品牌。

4.课程思政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相辅相成。调查显示,87.5%的教师表示所在高校有组织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或先进个人类的评选活动,77.27%的教师表示所在高校有开展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相关工作培训交流活动,95.45%的教师表示所在高校有组织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研讨或备课会,97.73%的教师表示所在高校有组织开展课程思政有关听课活动。此外,80.68%的教师表示所在高校有成立课程思政建设共同体(如专项小组、教研组等)。在共同体建设和科研项目的支撑下,专业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显著增强,课程思政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高校课程思政与师资队伍建设的改进路径

尽管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极少数教师育人意识有待提升、思政课育人价值有待充分挖掘、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有待提高、课程思政建设配套支撑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因此,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在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体制机制、提升教师育人意识与能力、灵活供给配置课程思政要素、加大配套投入支持保障等方面着力。

1.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体制机制,解决“能不能”与“怎么能”的问题,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体系由“零散化”向“集成化、科学化”升级。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的一部分,是系统性、集聚性、科学性工程,工程的系统构建需要运用系统论方法,从全局角度在顶层设计上统筹考虑和规划各方面、各环节、各要素,推进集成化创新、科学化设计,从而让课程思政建设真正落实落细。一是树立整体性课程思政观。高校要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形成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思想自觉,通过典礼、报告、讲坛、形势与政策课堂等讲授思政课,示范带动学校教师、管理人员用心用力聚焦课程思政建设;要把“机制攻坚”作为重要抓手,着力解决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各自为政”“孤岛现象”,构建主体协同、资源汇聚、要素融合的系统化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形成课程思政建设合力。二是完善考评体系。高校要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部门和院系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一套与部门、院系特点和职能相匹配的导向明确的考评体系,使课程思政建设成为“硬约束”,解决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梗阻问题”;健全教师分层分类考评体系,采取全面考核与重点考察相结合的方式,把教师教学过程评价与效果评价结合起来,给予教师探索的空间与时间,提高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科学运用评价结果,将课程思政建设评价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职称评审、评优奖励等的重要依据。三是加强质量管控。高校要把课程思政建设考核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应部门和教师,督促其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形成“评价—诊断—反馈—改进”的课程思政建设质量管控体系。

2.提升教师育人意识与能力,解决“要不要”与“会不会”的问题 ,推动课程思政教师队 伍由“要我做”向“我想做、我会做”进化。习近平强调:“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教师是课程教学的组织者、实施者,这决定着课程思政建设的成败。因此,要着力提升教师的育人意识与能力。一是加强理念培育。高校通过政策引导、培训辅导、专题报告等形式,让课程思政理念深入教师心中,成为教师共识;加强教师创新理论武装,引导教师铭记教书育人天职,同时增强教师回应学生关切、解答学生困惑、引导学生发展的能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延伸课程思政建设空间,引导教师在教学与生活中通过人格魅力、价值导向去感染影响学生,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思政内容供给。二是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能力。高校坚持引培并举,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师资结构,形成学科交叉、优势互补的课程思政建设团队;在各级各类培训中设置课程思政建设专题,提高教师的教学技术应用能力,使教师掌握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和技能,让课堂真正“活”起来。三是构建课程思政建设共同体。高校搭建课程思政交流平台,促进专业教师、管理者、思政课教师、学生等群体之间交流互融,建立案例库;组织开展教学研讨、教学沙龙、集体备课、讲课评课等教学活动,让教师相互学习、共同促进;发挥名师示范带动作用,成立课程思政指导督导团队,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与帮扶,形成传、帮、带的良好氛围;组织思政课教师与其他课程教师一对一结对,帮助专业教师提升思政教育能力。

3.灵活供给配置课程思政要素,解决“教什么”与“怎么教”的问题,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由“一锅炖”向“盘盘鲜、道道美”转变。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载体。课程思政建设不是简单的“移植”“嫁接”,也不是所有要素“一锅煮”、所有课程“一个样”,而应该是立足课程、课堂,根据实际做到要素灵活配置供给,从而让每门课程“思政配方”不一样,做到“盘盘鲜、道道美”。一是完善课程体系。高校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体现在课程设置、学时安排、教学指南与教案设计上,贯穿课堂教学、研讨交流、实验实训实践等各环节,整体构建课程思政体系和深度融合的知识体系;健全课堂教学管理体系,明确课堂教学要求,建立课程思政操作建议规程,通过 随堂听课、督导督察、评课比课等形式,加强课程教学的督导与监管,及时跟进课堂中的学情和教情。二是开发转化教学内容。高校结合培养方案,根据课程特点,基于教材深入梳理教学内容,围绕重点、难点内容,依托区域资源、学校特色、学生专业、学科行业,联系时代特点、社会热点、学生现实进行内容上的深度开发;结合教师能力特长、性格兴趣、研究方向等组建团队,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分散整合;坚持面向需求,把握需求的层次性和差异性,结合时代特点、学生所处阶段对课程内容进行动态调整。三是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应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启发引导和体验参与;要深入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生活方式,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模式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调动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

4.加大配套投入支持保障,解决“有什么”与“给什么”的问题,推动课程 思政建设环境由“缺资源”向“有平台、有空间”拓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也需要平台与空间资源。一是加强资源配置建设。高校在课堂教学场地建设、教师教学科研办公条件等方面强化投入,建设适合课程思政教学的场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教师的归属感,为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条件,为教师教学、工作、生活提供良好环境。二是注重激发教师动力活力。高校发挥荣誉激励作用,在评优评奖中加大对课程思政教学侧重,加大扶持力度;开展课程思政评比创建示范观摩活动,坚持以赛促教,评选、推广先进典型,发挥典型引领示范作用,调动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加强宣传阵地建设,强化舆论引导,营造有利于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舆论环境。三是打造学科支撑平台。课程思政建设是基于课程,“学科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基础,课程建设是学科建设的体现”。高校应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院建设,促进跨学科交叉融合,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学科支撑,为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学理支撑;加强教学教研团队建设,设立课程思政专项课题,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引导教师开展专题攻关,破解课程思政建设难点问题,以研究促教学。

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喀什大学南疆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