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大学 | 中心首页 | 中心概况 | 中心动态 | 推荐阅读 | 项目成果 | 研究队伍 | 人才培养 | 规章制度 
 今天是:
当前位置: 中心首页>>推荐阅读>>思想政治教育>>正文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的对策研究
2021-10-22 16:13     (点击: )

付云华,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时代要求。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的首阵地和主战场就是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实际上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提出了任务、指明了路向。内涵式发展要求资源整合、格局优化、质量提升,本质上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健康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在于“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培养人,首要的就是让理论亲近人,让教育走进人的内心。因此,如何提升理论教育亲和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教和学熔铸一体,提升亲和力

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指向性和长期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质决定了其高度,也带来了难度,让学生觉得难以亲近。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与学缺乏和谐共振,立德树人的理论教学目标与大学生自我实现的学习目标没有统一,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吸引力没有呈现出来。这就要求把教的目标和学的目标两相融合,实现统一。

(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在于教育所要传达的思想为受教者所认知、认同和践行。这一教育过程的实现有赖于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实践性和指导性,二是施教者和受教者的传导、接受方式的有效性。在此过程中,教育理念起着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理念的转变必须要从传统的说教式和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思路中解放出来,形成一种新的教育质量观”,坚持从“人”出发,相信人、亲近人、发展人,把教育亲和力摆在重要位置。

一方面,强化人本意识。思想政治教育既是知识教育,更是价值教育,其首要关注的就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居核心地位,“人”的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做“人”的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工作,关注“人”的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没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无从谈起,“倘若脱离了对人本身的关照与关怀,思想政治工作就会失去应有的价值、应有的温度,必然是不成功的”。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只管教、学生不愿学”的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这实际上是人本意识弱化导致的。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认真研习并弄透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全面把握以人为本思想的深刻内涵与精神实质,将学生自身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尊重、关心、理解、亲近学生,提升学生的归属感和主体感,不唱教育“独角戏”。

另一方面,强化教学一体意识。教与学是教育过程的两极,教育目的的实现过程是教与学不断融合的过程。教学一体,教育才能根深叶茂。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政治性,价值观的灌输难免给学生带来疏离感。正因如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教学分离的现象,“教得热闹”和“听得冷清”的矛盾尚需不断探索和解决。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在教育理念上下功夫,强化教学一体意识,不断提升教育亲和力。

(二)扎实推动课程思政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是个久久为功的教育工程,不能一蹴而就,也非凭一门学科就可以实现的,需要多学科领域共谋同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各类课程的“同向同行”实际上对课程思政建设提出要求、提供遵循。多学科协同的课程思政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润物细无声”,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亲和力,其意义重大、难度不小,需不断研究,扎实推动。

一方面,明确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把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道德素养的提升、社会责任意识的提振作为课程思政育人的主要目标,充分发挥其育人的统领性作用。各学科在此基础上,既立足于学科特色,又着力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将学生培养成品德高尚、专业过硬、体魄强健、审美高雅、热爱劳动的新时代好青年”。只有这样,才能将各类学科拧成一股绳。

另一方面,促进“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局面的形成。课程思政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相加,也不是在专业知识讲授中开辟一个“思政栏目”或“思政时间”,而是要找到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共通处和融合点,实现要素的整合和优势的发挥。如何实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第一,树立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课程思政不是具体的内容,而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要把专业知识的德育目标牢牢记在心中。第二,抓住教师这一关键主体。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教师的作用尤为重要。要建立健全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师培育体系,完善教师培训和发展制度,提升教师素养、增强教师本领、优化教师职能。第三,完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处理好课程与思政关系,把思政寓于课程,以课程承载思政,优化课程设置,完善课程内容,赋予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授课计划、培养方案以思政元素,切实把课程思政落到实处。

(三)开辟立德树人多元格局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那么立德树人政治目标能否实现,关键看思想政治教育能否为学生的自我实现指明方向、提供平台、开辟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三全育人”实际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开辟立德树人多元格局提出了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综合要素、扩大范畴、伸展外延、提升内涵,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个人理想的实现指明道路,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感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一方面,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直接决定了学生今后的自我实现、事业发展和家庭幸福。大学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抓住这一时期,就是抓住了立德树人的“牛鼻子”。以教育引导、制度保证和实践养成为抓手,在教学、管理、服务全过程和各环节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入耳、入脑、入心、入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进行自我评估和自我完善、正确认知道德价值和伦理规范,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另一方面,拓宽学生个人理想实现的渠道,使学生自觉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起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学生自觉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认识到只有国家发展进步,个人的自我实现才有保障;只有个人努力奋斗,中国梦的实现才有磅礴力量。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为学生青春梦的激扬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通过优秀奖学金、励志奖学金、贫困生补助、心理健康咨询和教育、就业帮扶,创新创业指导,暑期社会实践,参与校园建设等方式,为学生提供自我发展场域,“真正让每一个高校学子都能报国有门、创业有路、攀登有梯,切实感受到中国梦与自身奋斗追求的紧密联系”。只有为学生个人理想的实现开门辟路,才能使其发自内心地体会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从而促进立德树人政治目标的实现。

二、积极关照和有效回应学生现实需要来提升亲和力

马克思主义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也就是说,只要牢牢抓住与人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问题,就能抓住根本,也就能说服人。这告诉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无说服力和亲和力,关键看是否能够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关照和回应学生的现实需求。做好这一工作,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把准育人时机等方面下功夫。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涵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地位不断提升,但仍存在政治呼声高、学界教育界重视,而实际效果低下的矛盾现象。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理想信念树立、道德品质提升和社会风气引领上力量不足。部分学生政治意识淡薄,不关心时政,对重要政治理论和政治思想认知不明;极少数学生政治立场不坚定,国家和民族观念亟须提高;还有更多的学生对前途迷茫,对自我发展没有明确规划。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权威失堕,二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缺乏。解决好这些问题,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涵建设。

一方面,实施思想政治学科育人育才整体发展战略。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高,主要原因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边缘化。在不少学生甚至学校领导的观念中,思政课是“小课”“副科”。“什么人都可以兼思政课”“思政课就是照本宣科”的现象近几年才得到改善。要扭转思政课边缘、弱化现象,提振思想政治教育“精气神”,必须实施思想政治学科育人育才整体发展战略。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继承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高等教育目标和发展规律、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继承与发展相统一、中国特色与“洋为中用”相统一的原则,构建起学科、学术、学生、学校有机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加强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彰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性、系统性、实用性、指导性,充分激发思政课育人育才的活力和优势。

另一方面,张扬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人文情怀。高校思政课是理论课,但不能囿于理论讲授,必须跳出“冷冰冰”的理论灌输范畴。思想政治教育要具有长效,就必须形成内生机制,即“除了接受外部对其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外,还要主动进行自我教育”。使学生主动进行自我教育,关键是张扬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情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保持好理论讲授与学生现实之间的张力,贴近学生,立足实际,寓理论于学生的思想指导、人生规划、切身问题的解决中。让学生听得懂、听得进、想着听。同时,以一元化指导思想引领学生多元化思想发展,处理好“一”与“多”的关系,重引领轻灌输,重实践轻理论,重自主学习轻耳提面命,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赋予学生更多的空间和自由。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变成具有人文情怀的“人生红宝书”。

(二)打造可靠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总书记的话给思政课教师吃了“定心丸”,但也对教师的自身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高校思政课实效性不高,除了与学科特质有关,与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有着更大关系。有些教师传道却不信道,把教书当谋生手段;有些教师理论修养不够,讲不透理论、辨不明现实;有些教师自身缺乏亲和力,缺少对学生的关爱与沟通。因此,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打造可靠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意义重大。

一方面,深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第一,加快完善思政课教师培育体系。学习永无止境,教师培育要贯穿教师教育生涯的全过程。采取职前、职中、职后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如新教师岗前培训、省级公开课、思政专项计划等,“既要使思政课教师职前培养有方案、有教材、有标准,又要切实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职后培训工作,使其实现对新思想、新理论的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确保教师培育科学、系统、长效。第二,优化思政课教师遴选机制。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关键在选拔。要按照政治素养过硬、本领高强、质量优良的原则,牢牢抓住从严选拔底线,将有志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人才选拨出来。同时,可通过设置合理的专、兼职教师比例来确保教师队伍的数量充足和素质优良。第三,建立思政课教师评价制度。按照政治素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六项要求,制订多元、分层、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激发教师积极性,增强教师队伍活力。

另一方面,推动思政课教师自我完善。第一,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打铁还需自身硬,思政课教师要站稳、站好讲台,必须抛弃“一本教案教到底”的老旧观念,终身学习,砥砺前进,永不止步。既要悟透原典,吃透理论,又要琢磨教法,提高教学水平。第二,锻造高尚人格。其身正,不令而行。思政课教师要自觉发挥表率作用,心口一致,言行一致。“师德是学生选择价值取向和政治立场的重要引领性力量”,思政课教师要坚持自我淬炼,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形成高尚人格和知识底蕴。用“充实而有光辉”的人格和理论知识吸引学生、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第三,创新教师角色定位。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思政课教师既要讲师道尊严,树立权威,更要提升亲和力。用亲切活泼的形象面对学生,用喜闻乐见的话语讲授知识,用务实有效的方式答疑解惑,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从而有效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把准重大事件和重要关切育人时机

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具有“突破性”特征的过程。改变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的往往是一些突发、转折和重大的事件。转折处便是突破点,越是重大事件越有重大影响,越是重要关切越能直指内心。学生极易受到重大事件和重要关切的影响,如果缺乏正确引导,很有可能多走弯路或误入歧途。思想政治教育要抢占学生德育的高地,就必须把准重大事件和重要关切的育人时机,抓住关键,突破重点。

一方面,用好重大事件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思政课是一门鲜活的课程,应不断吸纳新素材。不仅取古今用,还要积极关注和深入挖掘当下素材。重大事件包含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是不可多得的资源,主要包括党和国家在重要时间节点举行的纪念活动,如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国庆阅兵、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纪念活动等。重大事件具有强大的群体性效应,主题鲜明,感染力强。用好重大事件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以生动的现实情境抓住学生心理、激发学生情绪、塑造学生品格。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提高对重大事件的敏感度,增强用好重大事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把握重大事件的育人时机。

另一方面,回应和解决学生的重要关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是新形势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时效性的关键”。学生最关心什么,心就在什么地方;想认识什么,思想就在什么地方;最迫切需要解决什么,期待就在什么地方。只要回应和解决了学生的重要关切,思想政治教育就能收获人心,赢得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把课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宿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第二阵地”,在用好“主阵地”的基础上,发挥“第二阵地”作用,主动走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困难,掌握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心理动向,“更好地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及时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乃至社会舆论热议中所遇到的真实困惑,不断增强释疑解惑的本领,努力做学生的“知心人”和“贴心人”。

三、将传统手段同现代科技手段有机结合起来提升亲和力

当今时代是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着人们生产生活与工作思维方式,也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当代学生是跟随着信息化成长的一代,是网络“原住民”,他们随时关注网络并善于利用网络,这就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手段同现代科技手段有机结合起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为高校育人插上现代化的翅膀。

(一)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养成大数据思维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将人类社会带入到“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及时、准确把握大数据,养成大数据思维,用好大数据技术手段,利用大数据的开放性、共享性和丰富性去拓宽、拓深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学会用数据分析去捕捉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情感变化,满足学生的需求与期待,帮助学生释疑解惑,化解学生的矛盾,养成用数据说话的思维,用科学性来赢得亲和力。

(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建设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微博、微信、抖音为代表的新媒体不断涌现,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言行。当代学生对新媒体充满兴趣,他们通过各种新闻 APP 了解国内外时事政治,用“两微”去交朋友、谈感情,刷抖音接触新奇事物,热衷于用手机打卡和进行网络学习。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平台建设,将传统手段和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结合,用好用活新媒体,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活起来”。通过优化校园公众号、建立专业学习交流群、设立学生心愿电子墙,及时宣传党政动态,推送热点时评、先进事迹,关注学生动态,通过新媒体做好舆论引领工作,为学生营造无所不在的浓厚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线上线下和谐共融

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但光靠线下教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显然是不够的。线上教育资源丰富、选择多样、形式活泼自由,可作为线下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整合线上教育资源,结合本校学情录制微课,打造校本课程,借助网络技术,通过网络空间弥补线下教育时空不足的问题。通过网络空间,加强与学生线上对话交流,教师及时获取学生动态、了解困难、解决问题,做到全程动态育人。思想政治教育者融合线上线下教育形式,通过多样、生动、互动和协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来提升亲和力与感染力,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喀什大学南疆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