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大学 | 中心首页 | 中心概况 | 中心动态 | 推荐阅读 | 项目成果 | 研究队伍 | 人才培养 | 规章制度 
 今天是:
当前位置: 中心首页>>推荐阅读>>思想政治教育>>正文
新时代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研究
2021-11-05 16:16     (点击: )

韦诗业,素芬,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与其他各门课程的协同育人提出了新要求。2020 5 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同年 9 月,《求是》杂志刊发了习近平的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都强调了思政课要与其他各类课程形成协同育人效应。而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推进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协同育人的主要渠道。当前,各类学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普遍快速推进,但是大多仍处于独自探索阶段,尚未形成与思政课的协同效应。为全面贯彻党和国家对协同育人的新要求,本文基于协同育人理论,对新时代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构建问题进行探讨。

一、新时代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既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理论逻辑使然,也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发展进程的实践逻辑必然。剖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有助于进一步厘清二者的耦合同构关系,同时更好理解二者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1.新时代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理论逻辑。习近平强调,“各类课程同思政课建设的协同效应还有待增强”,“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也提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这些论断对新时代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进一步澄清了二者协同育人的理论逻辑。

我们可从三个方面把握这一理论逻辑。一是从辩证法角度审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是一脉相承、相辅相成、共生共进的关系。思政课程的建设成果为课程思政的建设夯实了前提与根基,课程思政则是对思政课程的深化与拓展,是在思政课程的育人成就基础上完善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举措。二是从课程论视角透析,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二者作为不同时期顺势而生的育人课程,都是党和国家对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需要的精准研判,对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科学定制。二者前后设定有序、衔接顺当,彰显党和国家对思政课程改革发展态势的精准把脉和科学决策。三是以价值理论观之,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体系构建,都是在思政教育实践中悟出的真知灼见,都指向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价值导向问题,都是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作出的持续努力。

2.新时代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实践逻辑。基于历史实践沿革层面,思政课程产生在前,课程思政产生于后。思政课程体系为课程思政体系的提出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课程思政是对思政课程体系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课程思政是党和国家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教育教学领域铸魂育人的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实践演进,既遵循了认识论的发展规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也呈现出了较为清晰的实践发展逻辑,即从思政课 程“单体优化”到课程思政“集 群 革新”,再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实践演化之路。一是“单体优化”理念下思政课程体系内部要素的协同育人机制生成。思政课程自创建以来,始终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和人民的发展需求,不断推进内部各要素的协同发展与升级优化,成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二是“集群革新”理念下课程思政推广建设。课程思政的实质是发掘其他各门课程的思政元素,专业课程中开展融入式、渗透式思政育人。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的“内存扩展”,它先是以中小学为试点,然后逐渐在高校普遍应用,由“学科教育”理念中提出的将德育直接植入每门课程转向“课程思政”理念所倡导的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每个学科专业,从聚焦思政课程本身发展到关注各类课程在专业特点、知识结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上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三是“同向同行”理念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体系协同育人机制的必然生成。在“同向同行”理念下,思政课教师队伍由思政课“专业主力军”,转向各门课程“人人都是主力军”;课程建设由思政课程或课程思政的“单一阵地”,转向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综合战场”。各门课程逐步在同向同行中形成更高一级、更科学完备的协同育人机制。

二、新时代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的基本维度

协同理论认为,对于任何复杂系统,当在外来能量的作用下或物质的聚集状态达到某种临界值时,子系统之间就会产生协同作用。这种协同作用能使系统在临界点发生质变并产生协同效应,使系统从无序变为有序,从混沌中产生某种稳定结构。为实现新时代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效应,并使之形成稳定结构,需要从保障机制、激励机制、规范机制、分类机制和创新机制等多个维度展开。

1.构建以党的领导为核心的协同育人保障机制。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因此,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协同办好新时代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关键在于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无论是对我国教育工作,还是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都作出了重大决策部署,并指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和要求,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基本前提是要构建以党的领导为核心的协同育人保障机制,以充分发挥各级党的核心领导作用,确保各级党委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具体而言,要求各级党委成立协同育人的专门工作领导小组,并组建专家委员会,增强齐抓共管的工作共同体意识。要求以党组织为领导,联动各方出台协同育人工作方案,并加强监督检查,结合实际落实新时代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教育教学改革任务。

2.构建以立德树人效果为指向的协同育人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发展演变中的催化剂,能够使各门课程的相关要素化无序为有序。构建新时代协同育人激励机制的重点是要明确激励的指向问题。由于我国教育教学工作是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存在的,所以必须把立德树人效果作为协同育人激励机制的根本指向。为此,需要将立德树人的目标要求贯穿于“双一流”建设体系、学科和教学评估体系、各类工程认证、“双高计划”“双万计划”等重要建设工作,激励思政课教师和其他专业课教师推进协同育人;需要将立德树人的目标任务体现在各类考核评价、岗位聘任、绩效奖励、培训选拔等工作目标任务上;还需要将立德树人效果融入对教学案例、课程教材、学术论文、学科竞赛、争先评优等各类教学科研成果的表彰工作,提升教师队伍立德树人的意识和能力,提升广大教师协同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构建以教育教学规律为遵循的协同育人规范机制。教育教学规律是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的本质性联系,以及它们之间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构建协同育人规范机制,需要从两个方面推进。一是严格按照习近平提出的“八个相统一”要求,有序推动协同育人纵深发展。“八个相统一”是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方法论,包括“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八个相统一”深刻总结了思政课的历史发展经验和规律,对协同育人规范机制的构建具有深刻指导意义。二是以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行动指南,将思政教育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制定完善相关规章制度,规范人才培养标准,引领协同育人规范化。

4.构建以不同学科专业特点为根据的协同育人分类机制。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应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构建分类机制来规避“一刀切”问题。具体而言,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特点,明确文史类、自然科学类、工程技术类、艺术类、体育类等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目标和主要内容,深挖不同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构建协同育人分类机制。例如,文史哲类专业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断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自然科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理工农医艺类专业课程应专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家国情怀、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和审美能力等,加强工程伦理教育、注重医德仁心教育等,培育德才兼备的创新型科技人才,突出服务社会、服务民生的内容,培养学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踏实严谨、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体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5.构建以先进典型示范为引领的协同育人创新机制。课程建设经验表明,先进典型示范在推进课程创新机制方面具有巨大的引领作用。应注重从各类学校、各学科专业、各类课程等方面找准切入点,树典型、立标杆、点带面,完善协同育人创新机制。一是把全面动员与典型示范相结合,树立一批协同育人创新工作先进典型,包括教学名师、科研团队、精品课程、优质课堂、示范中心等协同育人先进典型,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构建新工作场域、创立新工作方法、形成新工作模式,不断推动协同育人机制内涵式发展。二是充分借助课程建设经费、优势师资队伍和重点教改项目投入,打造国家级、省部级、地厅级、校院等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协同育人创新平台,通过创新平台示范作用精准引领协同育人全过程,同时全面激活协同育人创新机制,为高质量完成协同育人创新任务提供强大助力。

三、新时代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的主要进路

新时代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构建要求准确把握各类课程系统内部要素在教学的理念、内容、方法、渠道、考评等子系统之间的关联,并以此主要进路开展全方位构建。

1.理念构建:融通立德树人共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需要在“同向同行”理念下,将“立德”与“树人”当作有机整体,既“立育人之德”,又“树有德之人”,在德人相宜、知行合一中构建二者协同育人机制。融通立德树人共识,是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的思想先导。一要形成“树什么人”的共识,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要协同贯彻这一精神,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二要形成“立德”的共识,“立德”的根本在于“铸魂”,“铸什么魂”决定着“立什么德”,“铸魂育人”决定着“立德树人”的性质和方向。在新时代,各类课程都应立育人之德、铸时代之魂,即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三要形成“怎样培养人”的共识,即如何实现“同向同行”。要塑造“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把显性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把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和价值教育贯穿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教学全过程。

2.内容构建:优化课程内容体系。辩证处理好“育人”和“育才”关系,是协同育人内容体系构建的重要维度。“育人”与“育才”之间存在着“量”与“质”的辩证关系,其中“育人”有赖于思政教学内容设计,“育才”依靠专业教学内容构建。优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内容体系,要求在“育人”与“育才”协同上下功夫。一是将党的最新理论有机融入所有课程教学体系,即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各门课程教学内容,实现“涵德育才”目标。在融入过程中,应结合各门课程实际,做到自然融入,避免生搬硬套。二是针对各学科专业、各门课程、各类学生特点,贴近社会热点和学生疑点,更新课程知识体系,努力优化教学内容设计,深入推进协同育人内容体系创新发展。三是科学设计人才培养的课程方案,发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鼓励思政课教师和其他各专业课教师集体备课,共同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协同育人内容体系。

3.方法构建:遵循有机融入原则。“融入”即“融合”,即“融入和合”。在和合学说看来,事物本性只有在和合中存有,和而生生,合而生生,和合生生不息。按照有机融入原则方法,应明确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是一个有机整体。协同育人机制是基于协同育人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通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中各个要素、各个环节相互配合、渗透并融入各自特色与优势来实现协同育人。一是以“微”为法,由宏大叙事式转向见微知著式。对不同课程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根据不同的课程特性、思维模式和价值理念,把深奥、抽象的思政理论融入课程教学的知识点中,做到积微、从细、落小,以契合“微时代”学生学习特性。二是以“活”为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深挖新时代思政教育的鲜活内容,激发其兴趣、引导其思考、丰富其体验,促使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育载体等“活”起来,实现“对上眼”“快入脑”功效。

4.渠道构建: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是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维度。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要将思政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要素,构建协同育人的新课堂。一是推进跨课程集体备课教学改革。鼓励思政课和其他课程教师组建集体备课小组,围绕立德树人任务,通过集中学习、研讨、备课,共商共建共享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课程设置,核准教学大纲与评估体系,并将其落实到教材、教案、教学计划、授课课件等工作。二是推进其全媒体课堂教学改革,把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构建协同育人新方式。以信息科技为支撑,以思政协同育人内容体系为蓝本,将课堂教学全过程融于全媒体信息平台,让课堂、平台、对象、信息四者融为一体,线上线下构筑新场域、多阵地、精供给、实场景的联动方式。三是推进“课内+课外”教学改革,综合运用多种课堂拓展协同育人新途径。基于各学科、各专业、各课程的实际建设情况,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协同开发第一课堂、扩宽第二课堂,创建形式多样的协同育人途径。

5.考评构建:把握四个关键环节。考评是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的方向盘和指挥棒。如果说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是一个有机整体,那么考评构建就是对这个整体的评价与诊断。创建协同育人的科学考评体系,应着重把握四个关键环节。一是突出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提升、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这两个根本指标。如何有效提升教师立德树人的意识与能力,是当前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的重点和难点。而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则是协同育人机制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评判协同育人机制的最直接体现和首要考核指标。二是注重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与发挥。构建协同育人评价体系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一项核心指标,并使之贯穿于评价体系的设计、运行和管理等各个环节。三是遵循评建结合、持续改进的理念。要大胆使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探索实施动态化、常态化、滚动式的精准评价,推进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对照目标和要求及时检查各项工作的完成情况,分析短板和不足,明确长效建设内容。四是充分发挥考评结果的激励效用。在科学考评的基础上,应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并把学校领导干部和教师员工参与协同育人工作效果作为考核评价、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等的重要依据。

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喀什大学南疆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