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大学 | 中心首页 | 中心概况 | 中心动态 | 推荐阅读 | 项目成果 | 研究队伍 | 人才培养 | 规章制度 
 今天是:
当前位置: 中心首页>>推荐阅读>>思想政治教育>>正文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逻辑阐释
2021-11-18 17:45     (点击: )

韩宁;阎占定,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多次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道路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广泛认同。高校思政课要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优势,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到思政课课程教学之中,不断增强和铸牢新时代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五个认同”;要结合思政课课程特点,让思政课教学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为一体,成为思政课教学的常态,使思政课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新平台、新载体和新力量。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应肩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责任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作为民族的共同意识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其教育教学极为重要。思政课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是责任和担当,而且十分迫切。

1.思政课教学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一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对一个多民族国家而言,必须要有共同的价值和共同意识作为各民族全面连接的纽带和延续的基因,作为统一思想和凝聚力量的“魂”,各民族团结的粘合剂。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上,经过诞育、分化、交融,最终形成了由56个民族构筑而成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是在五千年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各个民族在历史、心理、社会制度、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一致性和共同性,是属于中华民族自身特有的集体身份认同和价值认同。正是这种统一的民族共同体意识支持和激励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另一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又能够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物质力量。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理论的核心价值形态和价值取向,能够成为民族团结的“粘合剂”,发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凝心聚力作用,并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的物质力量。事实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进一步巩固和发挥这一显著优势”。有了对中华民族共同的意识和价值的认同,我国多民族的特色和优势才能得以充分展示,多民族团结的力量才能得以充分激活和释放,并成为不断创造中华民族灿烂辉煌历史,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历史上看,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秦汉雄风、盛唐气象、康乾盛世,都是各民族共同铸就的辉煌。从现实上看,中华民族的未来也要靠五十六个民族共同来开创。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

高校思政课教学要肩负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任,就必须站立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前沿。一是要给大学生讲清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全体中华儿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五个认同”,需要我国各民族的大团结和勠力奋斗。通过教学,让大学生真正认识到“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今天我们实现中国梦,就要紧紧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力量”。二是要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大学生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让大学生真正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历史形成的客观存在,每个大学生、每个民族的大学生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个人发展之间的紧密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人民的梦,也是个人的梦。新时代大学生要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自觉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五个认同”,把个人的梦与国家民族的梦融为一体。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增进学生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认知、认同和归属;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的辩证关系,强化国家认同,促进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砖添瓦。

2.思政课教学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党的民族工作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民族工作事关大局”,“处理好民族关系始终是国家政治生活极为重要的内容”。高校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又肩负着知识传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的重任,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做好“四为服务”。具体到民族工作方面,一是思政课要阐释、宣传和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根主线和方向为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党的民族工作提供全方位服务。二是思政课要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培养人才,既要培养大学生人才,又要培训培养民族干部。思政课教学要发挥课程优势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具有牢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培养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民族干部。三是思政课教学要积极回应新时代民族工作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工作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既要应对西方国家泛起的民粹民族主义、极右翼民族主义、地方(民族)分离主义和“三股势力”的渗透和挑战,又要解决国内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存在的和可能产生的新旧问题。高校思政课在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教育和研究的同时,还要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教学,回应和阐释这些问题,廓清一些模糊认识,驳斥和反击错误思潮,构筑防火墙,严防错误思潮对大学生的传导和影响。

3.思政课教学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学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民族工作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作用认识的深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领域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并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关系的深刻反映,是我们党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和根本遵循。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要同步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真正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一方面,要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三进”来丰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内容,完善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体系,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的阐释、宣传、研究和实践;另一方面,用思政课教学的优势来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把中华民族共同体铸就的历史、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各民族共同书写的历史、创造的灿烂文化、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取得的发展成就等贯穿到思政课教学过程之中,以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的基础,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和认识。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渠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是覆盖全民的教育,高校是一个重要的战场和领域,不可或缺。高校思政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高校思政课的性质和地位决定了它是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渠道,并发挥重要的作用。

1.思政课的性质和地位决定了它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渠道。我国社会主义大学的性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决定了思政课的性质和定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意义重大,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对思政课建设都作出过重要部署。”他还强调,“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的这种地位,决定了它不仅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而且也是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的重要渠道重要阵地,尤其在非民族院校可以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2.大学生群体状况要求思政课教学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2020年我国共有普通高校2738所,在校大学生近4183万人,其中有少数民族院校十多所,在校民族大学生数十万人。除了民族高校和民族地区高校民族大学生比较集中之外,其他几乎每一所学校都有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据2020年教育部最新统计数据,在高校研究生和普通本专科阶段,少数民族学生分别占学生总数的比重5.57%10.1%。高校思政课教学面对的这些人数众多、可塑性强,关乎当下、决定未来的多民族大学生群体,必须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理论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正是高校大学生群体的这些特点,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中,思政课教学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和作用。高校思政课教学要不断巩固这一地位,发挥最大作用,要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等方面着手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落实落细,要覆盖所有的大学和大学生,切实保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进课堂,保证一届又一届的大学生在校都能够接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强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

3.高校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薄弱性要求思政课必须充分发挥重要作用。党的十八以来,如同全国一样,各个高校都开展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活动,收到了一定效果。但对照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需要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还有短板和薄弱之处。主要表现为:一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重视不够,认识有偏差。有的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民族工作的事情,不是高校的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教学无关紧要;有的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就是民族高校或民族地区高校的事情,只是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而对于非民族院校或少数民族大学生比例低的学校是可有可无。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缺乏制度化和常态化。基于上述认识,一些高校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工作当成应急或即时性的政治任务,工作仅限于宣传部门、学工部门、统战部门来抓,大多以口号、标语、宣传板和临时的活动来呈现,缺乏制度化、常态化的工作安排。三是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不够。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尚未完全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从属性上讲也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是民族观和价值观的教育。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和“三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理应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发挥尖刀作用。但是,从现实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没有真正进教学计划、进教材、进课堂,更不说进学生头脑了。当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仅民族高校开设有专门课程,非民族院校大多还没有付诸行动。在思政课“4+1”课程体系中的融入度也很低,能够直接融入一点点内容的也只有《概论》《基础》课程,而在《原理》《纲要》中没有显性的融入,只能由教师讲课中间接灌输。此外,由于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等原因,在讲课中也常常是一笔带过或根本不讲。因此,如何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既要提高认识水平,加强师资培训,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适应新时代思政课教学体系的特点,也要兼顾知识体系和课时的要求,保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思政课课程内容的契合性,实现二者的融合,并逐步走向课程化和学科化。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传统优势

高校思政课有完善的组织体系、课程体系、学科体系、队伍体系,以及丰富的教学方法、经验积累和办学条件等资源优势,这些优势虽然在民族高校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之后将逐渐不再具有独特性,但比起后者则更为完善和成熟,拥有更多的渠道和阵地,能够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在尚未付诸行动的非民族院校中,思政课的独特优势仍然是存在的。

1.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学的组织体系优势,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提供强力保证。高校思政课是全国各类高校都必须开设的大学生必修课程,是具有国家意志的课程。思政课的属性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教育体系中的定位,决定了思政课教学有比较完整的组织体系,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机构设置上,形成了中央、省市、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部)、教研室五级组织管理架构;在学科建设上,有支持思政课教学和队伍建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保障体系上,有办公条件、有经费保证、有政策支持;在制度机制上,有思政课课程建设标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在队伍建设上,有一定规模的思政课教师专兼职队伍。这些资源不仅是思政课教学的优势,也是思政课教学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资源和优势,能够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提供坚实的保证。

高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中要充分整合和利用这些组织体系优势,最大发挥各个主体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一是从领导主体讲,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要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三进”工作,在顶层设计上要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的内容、方式、组织保障、条件支持等规范化和制度化,并逐步实现课程化和学科化。二是从组织实施主体讲,全国高校而非只是民族院校,都要成立专门机构、开设专门课程,并纳入思政课课程体系中,或科学设计如何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之中,切实做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计划、有课时、有师资、有经费。马克思主义学院要统筹协调思政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关系,制定和落实思政课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的内容、课时,组织实施相关的教学活动,为教师上课提供条件和帮助。三是从执行主体来看,教师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有了我们这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在思想认识上高度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教学,要有家国情怀和民族情怀;在行动上要积极、主动、乐为、敢为、有为;在知识储备方面,要认真研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学习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及相关的知识,了解大学生的特点,增加知识的厚度和视野的宽度;在教学方法上要勇于探索和创新,善于把思政课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中,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知识的认识、理解和把握。

2.发挥思政课课程体系优势,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真正成为思政课教学的一部分。高校思政课有完整的课程体系,这是思政课教学的一大优势。主要表现为:一是课程对象覆盖面广,覆盖各类高校和各个层次的大学生,并贯穿于大学生整个在校学习的过程;二是课程涵盖内容全,思政课“4+1”的课程体系几乎囊括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创新理论、中国近代史、思想品德和法律知识,以及形势政策等课程主要的内容,能够对大学生进行比较全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的教育;三是课程逻辑严密,思政课程在各个层级教学相互衔接、内容递次推进。内容上既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又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既有历史的知识,又有思想品德和法律知识,还有时事热点,这构成了从理论基础、理论实践、历史与现实相互联系、依次递进、互相支撑的思想政治理论体系。思政课不同课程的设置,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教学实施,也都体现了知识传授、社会实践、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坚持了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当前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还很薄弱,突出的问题就是在非民族院校———即便是在民族院校也还没有完全做到学科化、课程化、制度化———还没有单独开课或纳入思政课课程体系之中。因此,高校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就应该发挥思政课的课程体系优势,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纳入到课程体系中,融入到教学中,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的对象全覆盖、内容体系化、课程规范化和制度化,并逐步做到学科化。具体讲,一是要单独开设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单独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课程,逐步探索和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课程化和规范化。二是要科学嵌入。在没有独立开设课程的学校,也应根据现有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思政课的内容和特点,科学嵌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容和知识点。即使开设有专门课程的学校,思政课也需要科学嵌入相关内容。比如在《形势与政策》课中进行专题讲授;在《原理》课中讲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在《基础》课中讲爱国主义和民族区域自治;在《纲要》课中讲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各民族共同御敌的历史;在《概论》课中讲民族团结进步、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等等。三是突出思政课中涉及到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知识点,在不能单独开课的情况下,要单列章节,增加内容的权重。教师在讲授中要内容突出、重点突出、价值取向突出,避免因知识点太少,淹没在其他的知识体系中被师生在教与学中忽略。

3.充分发挥思政课多样化教学方式手段的优势,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落实落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为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高校思政课教学经过了长期建设,不仅有健全完善的组织体系、课程体系,而且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探索总结出许多好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这些都可以推广运用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教学中。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思政课专题教学、访谈式教学、学生参与式教学,以及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成熟的教学方式方法。比如,让老师讲、学生讲,专家讲、模范人物讲,大家共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历史、多民族共存的国情家底、民族团结和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感人故事,共同开展“五个认同”和“四观”教育,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二是在实践教学中,要采用思政课教学中惯用的参观、调研、讨论、辩论、演讲、微电影、演出等实践方式,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让大学生了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举措、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少数民族生活变好的事实、中华民族共同体一家亲的感人故事和英雄模范人物,从而加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厚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础,增强教学的鲜活性和实效性。三是整合资源,用好思政课教学的多个平台。思政课教学在实践中呈现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和国际化教学多种教学方式方法融合发展、多管并用新态势,“思政课已经延伸出第二、第三、和第四课堂,形成一、二、三、四课堂协调育人的教学模式”,以及理论教学、课外活动、宿舍建设、实践教学、网络阵地“五大课堂”平台。因此,高校对大学生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也要进行资源整合以适应当前教学环境和条件的新变化,“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多位一体的教育平台以及打造‘互联网+民族团结’的共享创新平台”。

总之,高校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之中,就要充分运用思政课教学中成熟的教学理念和经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丰富的教学资源,来展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的魅力,夯实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知识基础、思想基础、认知基础;就要发挥思政课教学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作用,促进二者的融合和一体化发展,实现二者教育教学的同频共振、同步进行。

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喀什大学南疆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