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大学 | 中心首页 | 中心概况 | 中心动态 | 推荐阅读 | 项目成果 | 研究队伍 | 人才培养 | 规章制度 
 今天是:
当前位置: 中心首页>>推荐阅读>>教师教育>>正文
师德建设:新时代振兴教师教育的基础工程
2020-10-12 15:46     (点击: )

万美容,李芳    思想理论教育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教育,师德为魂。师德师风的好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对于新时代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全面提升教师素质能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起着关键的促进作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全面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计划》),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必须把师德建设作为基础性工程抓实抓好。

一、加强新时代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师德是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在教师职业中的具体体现,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美好高尚的德行。加强师德建设,关系教师自身发展,更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加强师德建设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德为人之本,德为才之帅,“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德”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诸多因素中首要的和根本的要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问题,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开创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党的十九大报告确立了教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中的“基础工程”地位,要求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位置,并再次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些重要论述深刻反映了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也对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新希望与新要求。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教育的根本是育人,育人的首要任务就是“立德”。所谓“立德”,就是坚持德育为先,培养受教育者健全的人格与崇高的思想品德;“树人”即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立德”与“树人”的辩证关系中,立德是第一位的,是实现树人目标的前提与基础。“立德树人”坚持“人民满意”的价值取向,把坚定受教育者的理想信念摆在突出位置,强调“德”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强调所树之人,是能自觉坚持“四个服务”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觉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懈奋斗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然而“立德”并非只是立学生之德。“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教人者必须先受教育,立学生之德者必须先立自身之德。教师之德即师德,是教育实践的产物,是振兴教师教育的关键所在。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教师的特殊地位与作用,他们承担着传播知识、思想和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学生道德品行的引领者,更是学生未来人生之路的引路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新时代教育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要求教师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正确的政治态度与政治立场,努力成为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因此,加强师德建设,引导广大教师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把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重要位置,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是时代赋予教师教育的新任务,也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二)加强师德建设是新时代造就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关键所在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课题,也是实现教师教育振兴不可回避的时代主题。对于专业化水平的评判,美国社会学家利伯曼认为,除了具备专业理论知识、提供社会服务、具有自主权、经过组织化与程序化过程外,还包括“对从事该项活动有典型的伦理规范”。对于教师职业而言,这种伦理规范就是教师专业伦理。目前国内学者对教师专业伦理内涵的解读尚未形成共识。一些学者认为教师专业伦理是教师共同遵守的专业规范与专业精神的总和,也有学者提出教师专业伦理是一套规范与准则,是教师职业所特有的道德要求与准则。事实上,教师要赢得社会的信任与尊重,除了具备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外,还需要遵循一定的专业伦理,这种专业伦理是教师作为专业工作人员在其职业化发展过程中需自觉接受并严格恪守的行为准则。教师专业伦理与专业知识、专业精神、专业情感、专业信念等一起构成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要素。相比其他内容,教师专业伦理更能衡量其专业化程度。教师专业伦理不仅蕴含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职业道德内容,还体现为一种高度的伦理自觉,是教师理应遵守的道德原则和伦理规约。

师德是教师在教育交往过程中体现并遵循的伦理道德规范,是规范与约束教师职业行为、组织和维持教育教学秩序的保障力量。从教师专业化发展角度分析,师德是教师开展专业性活动的基础,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教师专业化固然需要外部的约束,但内部的高度自觉,如对角色的敬畏,对“仁爱”、“善良”、“宽容”、“公正”等价值的追求,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则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生动力源泉。新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仅依靠专业的知识素养难以实现。当前师德建设面临多重挑战,强化对专业伦理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提升专业服务精神,增强专业情感,坚定专业信念,是教师走向专业化进而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也是新时

代造就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关键所在。

(三)加强师德建设是应对当前少数教师师德失范问题的现实需要

加强师德建设是强化教师专业伦理的时代呼唤,更是应对少数教师师德失范问题的迫切需要。教师的师德表现,不仅包含职业道德的内容,还与思想素质、政治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仅表现为个体的道德修养与自我约束,也是教师行业集体形象与精神风貌的外在反映。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仅有利于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水平,也关系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根本问题。当前教师队伍中,绝大部分教师都有着过硬的思想素质、坚定的政治立场、精湛的业务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都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教书育人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体现出了新时代教师良好的职业风貌。然而,受一些错误思潮和追名逐利等因素影响,有的教师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伦理与道德观念呈现多元性和差异性特征,有的教师政治素养缺乏、理想信念模糊、职业修养不足,导致育人意识模糊、教学态度敷衍、功利思想突出、道德行为扭曲等师德失范现象时有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教师在人民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解决少数教师师德失范问题,必须加强师德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了“四有好老师”标准与“四个引路人”要求,指出“师德是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强调教师要强化“四个服务”意识,坚持“四个相统一”,“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努力成为“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针对目前部分教师师德素养难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要的现状,党中央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文件,提出要从源头上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因此,回应现实关切,针对少数教师中存在的师德师风问题,引导教师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其高尚的职业理想、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自觉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是时代赋予师德建设的新使命。

二、加强新时代师德建设需要正确认识几个重要关系

作为教师的核心素质,师德是教师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是振兴教师教育的关键所在。加强新时代师德建设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的殷切希望和要求为指导,正确认识并处理好“经师”与“人师”、“教育培养”与“自我修养”、“个体美德”与“社会氛围”的关系。

(一)正确认识“经师”与“人师”的关系

2013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这就是说,要做一名好老师,既要做“经师”,更要做“人师”。所谓经师,是指教师要向学生传授各种各样的科学理论、知识技能,在教书中培养专业人才。所谓人师,是指教师要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与道德修养,用自身的行为、品德或言语来感染学生、塑造学生。毋庸置疑,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使命,也是教师法定的义务。然而,教书育人,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教师传授的不仅有科学文化知识,还有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正确的价值取向。“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黄宗羲《续师说》)教书育人,首先要当好“经师”,表现在学识上对学生的重要作用,即用先进的教育思想、科学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等培育学生的专业素养、职业能力。其次,还要当好“人师”,表现在品德修养上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即用科学的态度、敬业的精神、仁爱的胸怀、谦虚的品格等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精神世界。经师不易遇,人师更难逢。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要求教师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与学生成长规律,因材施教,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表现为“经师”与“人师”的高度统一。

教师的知识、言行、人格是促使学生思想转变的外在动力,是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条件。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实现“经师”与“人师”的高度统一,要求教师要坚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原则,以渊博的学识、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的师德感染学生。坚持“经师”与“人师”的高度统一,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育人工作的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书育人的全过程,把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摆在首要位置,明确为谁育人、育什么样的人、如何育人等根本问题。

(二)正确认识“教育培养”与“自我修养”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师德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老师自我修养。”教育培养和自我修养是师德建设的两个维度,分别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致力于师德的养成。师德的教育培养是指将师德教育贯穿于教师教育的全过程,通过完善师德规范,健全师德建设宣传、考核、评价、激励与监督机制,推动师德建设的常态化与长效化,促进高尚师德的形成。师德的自我修养是指教师在正确价值观念指引下,按照党和政府提出的师德要求,通过学习、反思、体验、领悟等方式,自觉提升知识修养与文化品位,形成良好师德的过程。师德养成是教师对教育事业与教师职业价值认知、情感认同、意志强化、行为自觉的过程与结果。事实上,高尚师德的养成,有赖于外因的助力与培育,更需要内因的驱动与提升,两者互动而生、相互作用。

师德建设,既有激发、强调师德践行的自觉与自愿,也要善于运用法律与行政等外部手段促进良好师德师风的形成。要保证教师既做“经师”,又为“人师”,既主动承担教书育人的责任,又自觉为人师表,同时还要既约束教师言行举止,又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做到“教育培养”与“自我修养”的协调促进。从“教育培养”到“自我修养”,实现了教师从外在要求到自觉行为的转变,促进了师德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转化。新时代加强师德建设,既要不断完善教育培养体系,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与长效化,又要求教师提高自我修养水平,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自愿地实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

(三)正确认识“个体美德”与“社会氛围”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道德品质,是个体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中表现出的相对稳定的特征和行为倾向,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在个体身上的具体体现。教师承担着传播文化、塑造灵魂的神圣职责,每一位好老师都应该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实现崇高道德意识与模范道德行为的统一。社会氛围由社会的文化风气、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等构成,是现实的人生存、生活与发展所需的各种社会条件及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美德”与“社会氛围”两者辩证统一。一方面,个体美德受社会氛围的影响与制约。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师德属于个体美德,是社会意识的一部分,但它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现实社会关系、道德关系的产物。社会文化氛围尤其是道德氛围对师德发展的制约作用体现在师德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社会的道德理想、道德规范在教师身上的个体化。另一方面,个体美德对社会氛围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营造全社会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师德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通过调节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从而发挥对社会氛围的调节作用。良好的师德修养为营造尊师重教、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提供了条件。教师在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中表现出的正确的价值导向和高尚的道德行为不仅对学生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还能通过学生传导到整个社会,影响到当下及未来的社会道德面貌,对于树立向上向善的社会氛围具有良好的引领作用。加强新时代师德建设,不仅要认识到社会氛围对个体美德的制约作用,还要看到个体美德对社会氛围的能动反作用,既要坚持以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孕育良好师德,又要重视以高尚的师德推动崇德向善社会氛围的形成。

三、加强新时代师德建设的基本路径

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培养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书写好新时代教育奋进之笔,必须多管齐下,切实加强师德建设。

(一)加强和改进师德教化工作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道德教化强调用社会认可的道德理想与道德规范去教育影响个体的道德发展。加强新时代师德建设,必须高度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不断加强和改进师德教育工作。

首先,发挥道德教化在师德建设中的引导与规范作用。在师德建设中,要引导广大教师在道德教强化道德情感,产生持久的道德意识。道德教化的方式包括道德培养、道德激励、榜样示范等,通过有意识、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社会认可的师德观念、原则、品质等方面的教育,实现社会师德要求的个体内化,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自觉履行教书育人与立德树人的神

圣职责。

其次,不断优化新时代师德教化方法。师德教化是教师个体德性不断修正与丰富的过程。德行修炼,需要聚焦于现实人性,激发教师的情感共鸣。完善新时代师德教化方法,既要传承、优化传统的道德教化方式,也要与时俱进,丰富自我修炼、实践养成的形式,创新新时代师德教化方法。要善于发挥新时代榜样的示范作用,大力宣传黄大年式的师德高尚的身边典型,以身边鲜活的师德典型和生动的师德故事激励教师增强职业认同感,提升师德境界。

再次,引导网络新媒体讲好新时代师德师风故事。党的十八大以来,李保国、黄大年、钟扬、朱英国等师德楷模的先进事迹在广大教师中产生了重大影响,激励着广大教师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投身于新时代教育实践。在这一过程中,网络新媒体的快速性、开放性、丰富性等特征,为塑造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新时代优秀教师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强师德建设,要继续讲好新时代师德师风故事,用正面的师德典型占领网络和新媒体阵地,引导广大教师乐教、爱生、正己,争做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

(二)引导教师自觉涵养高尚师德

师德养成是教师通过长期的主动学习、积极体验与自觉反思,不断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和发展自我,实现自我道德素养与社会道德要求相统一的过程。师德养成,注重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强调“自我”在师德践行中的积极作用,是新时代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途径。

1.在文化滋养中造就“四有好老师”

文化与师德建设辩证统一。一方面,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濡化效应,为师德养成创造良好的外部氛围,提供更深沉、更持久的精神源泉。另一方面,师德形成于教育实践,是教师知识素养、道德品质与言行举止的集中体现,具有特定的文化意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

信。”师德养成中的文化自信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源自立德树人的校园文化。发挥文化在师德建设中的化人、滋养作用,首先要传承我国优良革命传统中关于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理想信念,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作风,守纪律、讲规矩的大局意识,引导广大教师做有理想信念的好老师。其次,要引导广大教师领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灵魂和精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价值方向,遵守师德规范,加强自我修养,做有道德情操的好老师。再次,要引导广大教师学习古代先贤的“智者”思想,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做有扎实学识的好老师。最后,要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激励与约束功能,引导教师自觉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做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2.在知行合一中提升师德修养

师德养成要求教师不仅要将崇高的师德认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定的教育信念内化于心,还要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反思自身德性,完善自我道德修养,培养良好师德行为。教师只有在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活动中,才能深刻认识到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重要地位,才能升华自我使命感和责任感;只有在立德树人的育人实践中,才能深刻感悟崇高的师德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中的重要作用。提升师德修养,首先要丰富教师的情感体验,通过支教助学、爱心帮扶、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给教师心灵带来充满温情的触动,让教师获得更多的精神悦动,激励教师自觉塑造高尚师德。其次,要重视反思的作用,引导教师对照师德先进典型,不断反思自身师德表现,培养慎独品质,防微杜渐,积善成德。再次,要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为“经师”,主动为“人师”,在行动中践行师德、提高师德修养。

(三)推进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在当前价值多元的社会环境中,师德建设不能囿于以“外塑”为导向的师德教化和以“内养”为要义的师德养成,而要健全师德建设综合运行机制,推动新时代师德建设的常态化、长效化。

1.强化组织领导机制

师德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建设教育强国的现实需要,是从源头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教师作为中华民族“梦之队”筑梦人的重要地位,把师德建设作为一项事关教育事业发展全局的大事来抓。各级党组织和教育主管部门,一方面,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教育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指示,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不断创新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引导教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促进教师自觉涵养高尚师德;另一方面,要聚焦现实关切,改进师德建设的顶层设计,加强针对性,体现层次性,解决突出问题,破解发展瓶颈。

2.建立科学培养机制

首先,建立完善的师德教育培养制度。学校要建立完善的招聘机制,把教师的思想品德素质作为招聘考核的关键指标,严把职业入口关。要制定明确的师德教育培养计划和方案,以岗前培训作为重要抓手,把职业道德、法治素养等纳入培训内容。要以提高教师专业发展能力为目标,在教师教育全过程分阶段分层次对在岗教师和后备教师开展师德师风培训。其次,改进师德教育培养模式,将师德教育与教师日常管理相结合,通过教学业务竞赛、教师发展论坛、师德沙龙、志愿服务等多样化形式,借助网络交互平台等现代技术手段,引导教师在提高业务水平的同时,培养崇高的职业情怀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再次,要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把师德养成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结合师德失范现象中表现出的突出问题,引导教师不断提升学术道德水平。要把师德教育与解决教师实际困难相结合,增强师德教育工作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提高师德教育实效。

3.创新考核评价机制

考核评价机制对师德建设具有导向、激励和监督的作用。完善的师德考评机制不仅能实现管理的预期目标,还能激励教师遵守师德规范,提升师德修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意见》和《计划》对师德建设考核评价作出了具体规定,明确提出要加强监察监督、强化师德考评。为此,首先要确立合理的考评目标,引导教师将内在师德修养自觉外化为立德树人的教书育人行动。要形成发展性考评导向,激发教师主动发展的自觉,促进教师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其次,要建立科学的考评标准。要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根据新时代师德建设重点内容的变化,正确处理“德”与“才”的关系,把思想道德、教学能力、学术道德等纳入师德建设整体考核体系,做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确保评价标准的科学合理。再次,要健全考评成果运用机制。要将考评结果与奖惩激励有机结合,以此激发教师自觉涵养师德的积极性。对于师德先进典型,在职称评定、评奖评优、进修深造等诸多方面优先考虑,对于存在师德失范问题的教师应坚决实行“一票否决”。

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喀什大学南疆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