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大学 | 中心首页 | 中心概况 | 中心动态 | 推荐阅读 | 项目成果 | 研究队伍 | 人才培养 | 规章制度 
 今天是:
当前位置: 中心首页>>推荐阅读>>教师教育>>正文
把握高校青年教师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主导权论析
2020-11-09 16:41     (点击: )

杨,籍辉,赵梦霖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党的十九大明确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牢牢把握高校青年教师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主导权,对增强高校青年教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升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完成“培养担当肩负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而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高校青年教师意识形态领域的现状

本调研采用问卷调查法,对H9所高校发放调查问卷 2500 份,收回 2500 份,收回率 100%。调研围绕思想政治状况以及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对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渗透的认知、网络及网络舆论对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意识的影响,以及民族荣誉感与爱国热情、讲台阵地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等方面展开。

由调研可知,从整体上看,H 省的高校青年教师绝大多数政治可靠,能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能够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荣誉感和爱国热情,并且在表达方式上趋于理性;能够关注国家大事、关心单位发展,将自己的职业生涯与国家、民族和单位紧密联系起来,有着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爱岗敬业、甘于奉献。

但部分高校青年教师政治意识有淡化趋向,理想信念堪忧。个别青年教师对马克思主义认识不足,呈现出一定的排斥倾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不足,甚至持有怀疑态度。受网络媒体高度开放性、传播迅速性和成本低廉性影响,青年教师成为网络新媒体广泛使用的“主力军”,对网络上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真伪难辨、无所适从。相当一部分青年教师对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渗透警惕性不强,“态度暧昧”。尽管多数青年教师能够自觉抵制或理性看待不良社会思潮,但部分青年教师在面对不良社会思潮时比较迷茫。因此,在新时代全面加强高校青年教师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仍任重道远,刻不容缓。

二、高校青年教师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挑战

1. 外来“植入化”挑战:西方社会思潮借助网络媒体优势加剧渗透。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时代条件下,多元文化思想、多种价值体系相互激荡,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变得异常激烈而复杂。意识形态作为总体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意义已远远超出其作为传统条件下的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范畴,成为统治阶级的信仰和统治合理性的理论依据,发挥着维护国家政治制度的功能。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强大的网络媒体科技优势,“借道”经济全球化浪潮,利用各种手段极力推行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制度、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千方百计地加紧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企图用资本主义的“普世价值”遏制和“规范”我国价值取向。社会信息化宏观背景下,高校已成为信息汇聚地和传播地,已成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极力推行“普世价值”的重要场所。假借民主政治之名,鼓吹所谓的“高校非政治化”和“社会思潮自由化”,妄图使广大师生从思想认同和价值认同上“抛弃”马克思主义,进而达到思想上全盘西化的目的。高校是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自始至终都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予以“西化”“分化”的重点目标;广大青年教师自始至终都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争夺”“抢抓”的重点对象。伴随着网络新媒体的迅速普及和快速发展,各种文化思想交相呼应,各种社会思潮交融交锋,各种网络媒体相互交汇,给高校青年教师思想观念认同、价值模式取向、行为方式取舍带来深刻影响,为高校青年教师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严峻挑战。

2. 内在“自生性”挑战:高校青年教师有信仰模糊、信念淡化趋向。伴随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多元文化相互激荡,国内外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社会思潮交相呼应、相互震荡,充斥着作为意识形态斗争最“前线”的高校。受此影响,有的高校青年教师迷失了方向,理想信念开始动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观念抛之脑后,极端个人主义、消极思想意识泛滥。特别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网络信息资源和先进的技术优势,在网络新媒体信息传播中强化对青年教师非马克思主义、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灌输和宣传。那些有悖于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有违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低俗信息,那些掺杂诋毁社会主义制度、歪曲丑化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虚无主义和反社会主义的社会思潮,大肆泛滥,导致部分高校青年教师真伪难辨、无所适从,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蛊惑,理想信念发生动摇。甚至有的高校青年教师利用网络多媒体参与危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危害社会和谐稳定的网络攻击或政治事件中。部分高校青年教师在理想信念和政治信仰中的诸多现实表现,已为我们重重敲响警钟。

3. 现实“非対称性”挑战:数字鸿沟为管控能力与管控手段带来冲击。整个世界范围内,意识形态领域的交锋从总体上呈现出“西强我弱”的态势。而从目前全球现代化的网络媒体治理体系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拥有对互联网和新媒体绝对的“话语权”和“控制权”,长期占据网络信息技术主导地位,具有绝对优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先进的网络新媒体技术,变本加厉地加紧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与倾销,其手法不断翻新、方式愈加直接显性。近年来,我国虽然在网络信息技术和新媒体技术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但与发达国家网络信息及新媒体技术相比,“数字鸿沟”依然凸显,存在非对称性。这就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管控能力与管控手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使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主导地位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如何从管控方式和安全构建角度进一步夯实巩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的主导地位,牢牢把握高校青年教师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导权,已经成为一道现实课题摆在我们面前。

三、把握高校青年教师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主导权的基本策略

1. 清醒认识、强化政治意识:确保党对高校青年教师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领导权、主导权。党管意识形态,作为党的领导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个根本性、原则性问题,必须始终坚持,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都不能动摇。清醒认识,就是要深刻认清高校作为党的全部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始终处于“高度敏感”的中心位置。强化政治意识,就是要坚持党管意识形态不动摇这一政治站位,全面强化党对高校青年教师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领导权、管控权。确保党对高校青年教师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领导权、主导权,需要紧密结合新时代新矛盾,深刻认识高校思想文化多元和价值观念多样的时代背景,努力构建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从高校党委角度讲,要严格按照十九大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扎实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从“战略工程、固本工程、灵魂工程”的战略高度,统筹谋划、常抓不懈,发挥高校党委对青年教师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核心领导作用。在这一原则指导下,逐步充实完善“领导、执行、监督”权责利一体化的工作格局:按照“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要求,构建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将工作任务分解到党政各个部门、各个基层党组织,融入教学科研管理各个环节。

2. 夯牢根基,强化阵地意识:不断强化教育引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导。牢牢把握高校青年教师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主导权,必须要高度重视教育引导作用。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强基固本”作用,不仅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积累的一条宝贵经验,同时也是有效“防止一些中青年同志在日益复杂的斗争中迷失方向”的强大保障。要想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发挥出强大感召力、生命力,就需要做好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在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一元主导”地位的同时,要紧密结合高校青年教师的现实特征,在教育形式、教育内容、载体运用方面,采取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让高校青年教师在接受教育过程中进一步坚定信仰信念,防止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迷失方向”。强化教育引导,还要突出加强主旋律教育。唱响社会主义主旋律,是党的十九大对做好新时代思想文化建设提出的要求,是确保我国高等教育在社会主要矛盾深刻变化、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时代背景下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历史必然,是确保高校青年教师基本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始终与党和国家根本利益保持高度一致的现实需要。

3. 把握关键,强化行为引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全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承载着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利益和共同愿望,凝聚着全国各族人民精诚团结、奋力拼搏的思想基础,在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居于统领地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做好高校青年教师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确保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权话语权,就必须要持之以恒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党的政治路线的实践认同,激发高校青年教师强烈的民族感情、奋勇拼搏的进取动力,积极投身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坚持用新思想武装高校青年教师头脑,坚决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做旗帜鲜明的斗争,引领健康和谐校园文化,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不断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适应性、创新性与导向性。总之,牢牢把握高校青年教师主流意识形态主导权,不仅是有效识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企图颠覆马克思主义阴谋的关键一环,也是确保广大高校青年教师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坚定马克思主义“总舵手”的核心举措,更是确保广大高校青年教师自觉主动地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腐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主导地位的重要部署。

 

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喀什大学南疆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