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大学 | 中心首页 | 中心概况 | 中心动态 | 推荐阅读 | 项目成果 | 研究队伍 | 人才培养 | 规章制度 
 今天是:
当前位置: 中心首页>>推荐阅读>>教师教育>>正文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路径探索
2021-09-14 13:14     (点击: )

 

苏姝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正式提出“互联网+”概念以来,全国涌现了一大批利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行业的潮流。高校亦不例外,几年间“互联网+教育”不断发展深化,例如慕课、翻转课堂、云课堂等新的教学方式实现了跨学科跨地域的教育资源共享,使学生跳出课堂汲取更多知识。移动终端的普及则加速了这种变革,大大地拓展了学生受教育的空间和时间。这种因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而加速推进的教学模式变革,对于还未脱离传统课堂的教师来说,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技术上是双重的挑战。它迫使教师转换教学理念,提升教学能力,跟上时代的步伐。

一、“互联网+教育”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新要求

1.“互联网+教育”对教师信息化能力的挑战,首当其冲的就是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仅限于office 软件的操作,早已不能满足当前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模式。信息技术的迅速变革对教学带来的影响是积极的,同时也推动着教师不断学习,跟上时代步伐。在微信平台推出的几年内,很多教师从学不会、不想学到现在能够熟练运用,微信平台在班级管理、宣传招生、行政办公中起到的桥梁作用有目共睹。但是信息技术的推陈出新是不断的,教师学生在课堂中互动的工具也从传统的黑板、投影转变为电脑、ipad、手机等多种终端,近些年出现的直播、蓝墨云等APP,某种程度上来说,能给课堂增添新的活力,但是迅速学会并能够熟练应用好这些新软件,并不是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是件容易的事。这不是鼓励教师盲目跟风去研究各类新软件,而是要求教师有敏锐的眼光,去发现并学会能够真正提升课堂教学的软件功能,把它活运用到课堂中来。

2.“互联网+教育”带来的不仅是技术上的变革,还有大数据时代对教师的数据处理能力的挑战。随着微课、MOOC平台的推出,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拓展,信息量也海量增加。传统课堂中,学生遇到不懂得知识点,是举手提问;信息化时代中,学生则可能会在搜索引擎里寻找答案。这些信息多且杂,价值密度不高,甚至有错误的。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再只将专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及时在学生汲取到的信息中甄别出哪些信息是有用的,哪些是错误的。除了自己能够甄别各类信息的来源和意义,同时也要通过引导提高学生甄别信息的能力。2014 年,美国已经将“大数据获取能力”作为一门课程列入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中。这也说明了数据处理能力对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3.在“互联网+”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创新”。信息技术上的创新、教育理念上的创新无不敦促着教师在教学上必须具有创新的意识。课堂已从教师单向的引领逐渐转为多向的引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逐步结合新技术,探索新理念,创立新模式,才是教师立身与“互联网+”时代的法宝。只有创新才能让“互联网+”更有意义。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实现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的目标。其中就提到,要形成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新局面。坚持改革创新的原则,通过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解决难题、激发活力、推动发展。教师学习信息化教学方法的根本目的,就是将方法与日常的教学深度融合,创新应用,以此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发展,达到教育质量提升的目标。

二、“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路径

面对这些“互联网+”时代的新挑战、新要求,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重担不仅仅落在教师个人身上,还需要外部环境的进一步促进,这就要求学校能够为教师有效地搭建一个对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有益的环境条件。以宁波教育学院为例,学校将2017年列为“信息化教学推进年”,出台了《“宁波教育学院信息化教学推进年”实施方案》,方案从科研、培训、竞赛、创新、宣传等多个维度开展活动,推出了多种培训、多个项目和竞赛、多个平台来保证信息化教学的推进。

1.开展多样化的培训,促进教师全方位发展。结合学校教学工作的实际,适时开展有助于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文化底蕴等的培训。学校可以从自身教师的需求出发,从学校发展重点着手,开发出一系列培训课程。如以教学技术为核心的视频图片处理培训、信息化软件使用培训讲座;以教学改革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研讨会;以技教融合为主题的教学观摩等。根据教师发展水平不同可以分层分批、多种形式地组织多样化培训。在过去几年中,宁波教育学院多次组织了“互联网+”与智慧教育专题培训、“互联网+”教学模式改革学术沙龙、微课开发工具与流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等系列讲座,从宏观的信息化教学理念到具体的信息化课程组织与开发,信息化APP的使用方法,营造了浓厚的学习研讨“互联网+教育”新理念、新技术的学术氛围。

2.建立“互联网+教育”支持团队,搭建教师信息化教学平台。“互联网+教育”建设离不开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支持。要想将“互联网+教育”落地,必不可少的条件就是:一个便捷开放的网络环境,一个质量可靠的信息化校园设施、一个专业化的信息资源平台。“互联网+”课堂没有智慧教室的支持,将沦为一纸空话;线上+线下学习没有无线网络的覆盖,无法实现;翻转课堂、微课、慕课脱离了资源平台,学生教师都无从下手。除了借助如“中国大学MOOC ”“宁波市高校慕课联盟”等优秀的平台以外,学校也可利用自身优势搭建自己的“互联网+教育”平台,以“宁教慧师” APP为例,这APP面向省内外中小学教师及校长的专业发展培训,可通过后台推送微课,为学员提供了多种途径的培训途径,让学员的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影响。可以预见,有了强大的软硬件设施解决方案,“互联网+教育”在学校内有了立足的根本,无论发展快慢,都能够脚踏实地、稳步推进。

3.依托教学团队,助力教师信息化教学实践。建立起教学研究团队的重要性,在于教研结合,探索实践。教师学习掌握了“互联网+教育”新理念、新技术后,需要实践教学来一展拳脚。一堂“互联网+”课堂的形成,仅靠一个教师的努力是很艰难的,一堂优秀的课需要一整个教学团队的支持。教学资料的筛选整合、教学过程的安排设计、教学设备的技术支持,需要一个各有所长的教学团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整个团队的实践过程,对于每一个团队成员来说是一种取长补短、互利共赢的过程。那么如何搭建一个教学团队?除了专业内定期的教研活动以外,还可以通过组织各类竞赛活动、项目申报来快速搭建一个个小的临时的教学团队。例如宁波教育学院组织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项目、教师教学技能竞赛活动、微课及慕课课程申报等活动,就可以倒逼教师快速组建一个教学团队,以项目为契机迅速学习迅速成长。

4.做好制度保障,激励教师自主学习。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学校制度的支持和保障。高校应当及时出台相关的管理办法和奖励制度,正向激励教师积极提升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如经费支持多向开展信息化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教师倾斜,将信息化教学体现在教学工作量上;给予“互联网+教育”课程开发与改革科研奖励等,甚至可以对教学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将教师能够运用“互联网+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作为学校评价体系当中的一环,激励教师在教学中主动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而更深层次地将“互联网+教育”融入学校教学过程中。

在“互联网+教育”的深度融合的当下,面临着教师角色的变化,教学模式的变化、教学理念的变化,这种种变革的浪潮中身为教师,不应迷失自我,应当认清时代的变革是不可逆转的,顺应时代潮流是必然的趋势。然而同时也应当坚守自我,不被潮流冲昏头脑,有选择地学习新技术,将信息技术内化于心,融于教学,为学生所用,才能在当下的变革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王令虽斥佛老思想,但是在当时儒、佛、道思想融合并行的时代,他的思想也无意识地受到佛老思想的影响,这与时代大环境是分不开的。在儒道思想的指引下,王令对“道”的阐述和对底层人民苦难生活的关注也正是他对社会上不符合儒道现象的批判。

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喀什大学南疆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