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大学 | 中心首页 | 中心概况 | 中心动态 | 推荐阅读 | 项目成果 | 研究队伍 | 人才培养 | 规章制度 
 今天是:
当前位置: 中心首页>>推荐阅读>>教师教育>>正文
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有效性探析
2021-11-01 17:31     (点击: )

张武装,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一、引言

话语是指一种言说或表达方式,它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一种用语言展示理论魅力和体现说服力的活动,这种语言即是话语。由此可见,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中介,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得以完成的必要手段,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国外学者哈贝马斯对话语有效性开展了不少研究,他提出交往行为理论,认为需满足语言真实、态度真诚、内容理解、行为正确这四个要求,才有可能实现话语有效性。国内现有研究主要从三个层面着手:一是意识形态层面,有学者认为这直接关系到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权发展,通过稳固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四个自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有学者从安全思维角度出发,提出高校思政教育是保证青年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途径,只有引领和把握话语权,保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导向,才有可能建构有效的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体系。二是现存话语困境及其对策层面,历经课程改革的高校思政教育仍存在思想不够深刻、现象解释不足的问题,需整合多学科背景、掌握学生价值诉求。三是构建有效话语体系层面,有学者从话语权分布入手,将话语体系分为部门、课堂和校园三个维度,提出需沿权力获得、能力培养、艺术建设三个步骤,建立完备的话语体系。

因此,在把握当前高校青年教师的话语特性的前提下,正视当前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困境问题,探索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性的路径,这对提高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前高校青年教师的话语特性

话语作为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沟通的工具,是引领和掌握青年学生意识形态的关键一环,青年教师的话语特性更是学科发展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学科未来走向和核心问题。了解青年教师的话语特性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性的前提。当前思政教育学科下青年教师的话语常被看作专业术语和职业话语,揭露了其“工具性”的特点,致使教育工作者的话语与教育话语趋同。事实上,当前高校的青年教师身处一个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以微博为主导的自媒体平台形式逐渐丰富、途径日趋多样,青年教师的价值理念和理想追求在随时代变化,网络平台上百种发表言论与表达诉求的方式,给青年教师提供了诸多选择。在这个时代里,“自由言说、话语权平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真切。高校青年教师站在时代的最前沿,其话语更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而展示着独特的镜像。

() 张扬个性但不显轻狂

高校青年教师作为社会中最有知识的群体,又身处高校这个自由开放度极高的环境之中,其追求个性释放的价值诉求更为强烈。这种诉求体现在话语特性上主要包括:不唯文本语言,寻求展示个人话语的独特风格,甚至还有“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冲劲;不遵循传统的话语模式,喜欢按个人的思维逻辑和体验感悟率性言说;不迷信领导或权威,崇尚平等对话与交流,遇事敢于说“我不服、我不满”;不愿被“边缘化”或被轻视,渴望在校园话语场域中拥有话语权,只要有机会就敢于表达个人的观点和意见;等等。这些话语特性表现出高校青年教师鲜明的张扬个性的特色。但是,作为一个具备良好知识素养、较高道德素质、缜密思维和较强分析问题能力的群体,高校青年教师在自我调控言行的能力方面也远强于其他青年群体。一个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他们在话语场域中虽然个性张扬,但却极少言说轻狂。如,他们虽寻求个人话语的独特风格,但极少去无端制造噱头或哗众取宠;虽喜好率性言说,但极少有离经叛道的“雷人话语”;虽抵触领导或权威的“话语霸权”,但极少对他人进行话语攻击或话语侮辱;虽渴望在校园里拥有话语权,但极少出现口无遮拦的“胡言乱语、杂音噪声”。当前网络世界中充斥着嘈杂的诸多言论,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形成冲击,尤其需要青年教师在自由表达的话语场域下站出来,引领和整合激荡在网络媒体中的言论,引导当代大学生构建意识形态安全思维,形成有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 追逐新潮但不失理性

高校青年教师作为高智商、高学历的群体,他们思维活跃、兴趣广泛,活跃在学术、娱乐和生活的潮流前线,喜欢新生事物是这个群体的共同特点。这一特点体现在话语特性上主要包括: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说教式话语或学术性话语,更喜欢创制、使用与传统词语意义偏离的系列新新词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如,“绩优股”指有发展潜力的人;“亚历山大”指压力很大等),从而有力助推了校园流行语的发展;不再满足于单纯使用规范的文本话语,更喜欢接纳、吸收网络、新媒体话语(如,“杯具、给力、大虾、菜鸟、神马都是浮云”等都是青年教师喜欢用的网络话语),从而彰显出自身话语的新潮性与时尚性;也不再停留于对权威或主流话语的随声附和,更喜欢发出标新立异甚至是叛逆式的非主流声音,从而体现出自身话语的与众不同性与多元化; 等等。这些都体现出高校青年教师追逐新潮的话语特性。但即便如此,作为长期接受党和国家教育与培养、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与较强价值判断能力的“高知”青年群体,他们在追逐新潮的同时也不会失去理性的控制。如,他们虽喜欢创制、使用新新词语,但绝不会轻易将带有消极、颓废意义的流行语带入课堂、教给学生、写入论著虽喜欢吸纳网络、新媒体话语,但绝不会简单照搬乱用、盲目从众,而是会有选择性地取舍并融入个人独立的见解;虽喜欢发出多元化的非主流声音,但绝不会随意触碰社会主流思想、主流价值观以及自身职业操守的底线。随着以微博为主体的网络平台多点开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逐渐依赖网络媒体来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青年教师不失理性的言论将在繁杂的网络场域中引领社会舆情,从而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宣传效果,对高校思政教育话语权有效性来说也有进益。

() 趋向世俗化但不至媚俗

世俗化是与超越性相对的概念,表示人们关注现实生活的取向。高校青年教师作为入职时间较短的群体,他们的收入状况相对一般,又面临着婚姻、家庭、子女、住房等多方面的现实困难与压力,因此,他们并不能超凡脱俗,而是也像普通民众一样,最为关心自身的收入、家庭、住房等现实生活问题,从而表现出世俗化的取向。这一取向体现在话语特性上主要包括:不再愿意接受传统抽象化的说教,而更愿意接受源自身边实践或与青年教师利益密切相关的形象化、鲜活化的话语教育;不再喜欢宏大叙事、高谈阔论式的理论话语,而更喜欢日常叙事、就事论事式的生活化、大众化话语;不再热衷于谈论国家、社会、理想、抱负等“大道理”,而更热衷于与人交流“柴米油盐、购房成家”等自身的生活体验和切身感受(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70%的青年教师会和自己的学生谈论人生经历);等等。这些都体现出高校青年教师趋向世俗化的话语特性。当前高校思政教育语境下,主客体对话方式早已发生变化,现代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更看重对对话学生的人文关怀,因此青年教师的话语日趋世俗化。尽管如此,高校青年教师依然保持着知识分子内心的“清高”,他们依然葆有年轻人的奋斗激情、对未来怀有美好憧憬、对社会与学生负有强烈的责任感。因此,他们的话语虽然世俗化,但绝不至于媚俗。如,他们虽喜欢形象化、鲜活化的话语,但极少有低俗的荤段子;虽喜欢生活化、大众化的话语,但极少有粗俗的脏话;虽喜欢谈论自身的生活体验与切身感受,但极少有庸俗的生活牢骚。而且,他们也极少媚俗到去解构严肃、讽刺崇高,嘲笑信仰、贬低道德。

三、当前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困境

回溯课程沿革历程,高校思政教育话语权一度失去有效性,原因在于以下三个层面: 一是我国处在社会体制转型期,其间诸多转型冲突引致高校思政教育话语权失效;二是西方价值观和学说理念不断涌入我国,引领青年学生、侵占思政教育学术领地,如课堂上涌现历史虚无主义等新思潮,以及在网络等社交、新闻媒体上对党和国家领导人恶意抹黑;其中,西方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尤其甚远,其观念和思潮充斥在青年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而这些西方的学术思潮和新式学科,尚未经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剖析和批判,在磨合过程中产生严重不适;其后拜金主义和利益杠杆的驱使,全民浮躁,过去的集体主义在学生信仰理念和价值认同中逐渐崩塌。此外,在物质文明不断丰富的过程中,精神文明没有跟上发展的步伐,以致青年学生推崇西方价值文化,最终致使高校思政教育话语权丧失有效性。三是纷繁复杂的国际语境对高校思政教育话语权的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的蓬勃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不同命运引致高校思政教育在话语权领域面临不小挫折。

面对时代的飞速变迁与高校青年教师话语特性的变化,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显得不适应、不贴近,呈现出一系列的话语困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本身的有效性提出极大挑战。掌握话语权并不意味着话语体系有效,当前青年教育思政教育的话语困境主要表现为下述三方面:

() 话语失真

所谓话语失真,即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真实性、真诚性缺失。我们知道,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生活世界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话语又是学科理论、价值理念和信仰追求得以展示和表达的言语体系,如果与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世界割裂,则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就会失去其应有的真实性与真诚性。再者,话语真实是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得以理性批判的基石。话语失真中的所谓“真实”,包含两个层面,即抒发自身真实所想和描述客观事实真相。违背上述两个层面的,即为话语失真。在当前高校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中,话语失真的困境依然存在:一方面,无视青年教师独立的人格特性与话语特性,过多或简单地使用文本话语、学术话语、权力话语,这些不“接地气”的话语不仅使青年教师难以接受、难以理解,使思想政治教育变成空洞枯燥的理论说教,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变成空洞的复述,趋于模板化,青年教师群体在课堂上自问自答,传授的仅是死板的文本内容,而且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教育主客体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这样消极的教育方式也容易导致青年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产生排斥和反感,以致青年教师群体失去表达个性话语和思想棱角的兴趣,青年学生也会对教育话语的真实性与可信度产生怀疑,更会进一步诱发“不说真话”的恶性循环,从青年学生和教师群体层面折射出公民间的信任危机。另一方面,无视青年教师的现实生活需要与当下体验,一味地灌输政治话语、官方话语、精英话语,依据不同规则和范式的语境要求,按规定说根植于脑海中的千篇一律的话语,而且这些话语往往是经过教育者对真实社会生活的“筛选”、对某些内容的遮掩、对“美好情景”的预设而选取的,缺乏慷慨激昂的真知灼见。一旦脱离课堂,灌输完课上文本知识,青年教师便不再抒发自身日常生活的体悟与感知,忽略对逐渐社会化的学生应有的感染与教诲,致使高校思政教育失去本真,违背初衷,形同虚设。因此,这些“高大上”的话语即便正确,但规则仅是规范话语表达和理念传播的手段,范式化的工具性话语并非高校思政教育的关键,由于与青年教师的现实生活需要、亲身体验等缺乏有机的契合,也很难唤起青年教师内心的认同与共鸣,而达不到认同与共鸣的教育话语显然就失去了其应有的真诚性。

() 话语失效

所谓话语失效,即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效力缺失。德国社会学家哈贝马斯在他的交往行为理论中提出:交往行为至少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语言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主体之间通过语言媒介所达到的相互理解和协调一致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其实也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种交往行为,若以交往行为理论的视角,它就是教育主体与受教育主体之间以思想政治教育资料为共同客体、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为媒介、通过对话、经由相互理解与解释而达成一致的精神交往。按照上述分析,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不能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达成一致的理解和认识,其效力就会缺失。青年教师群体肩负着为时代发声的艰巨使命,然而,在当前高校的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中,话语体系存在解释力薄弱的明显不足,以致在某些场域下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被冠以“边缘化”等不利于学科发展的标签。再者,当前话语场域下,学科话语的转换方式缺乏创新,致使学科话语从教材文本向课堂内容转化时显得较为生硬,无奈造成“失语”悲剧,进一步恶化“话语失效”现象。此外,仍有很多教育者持有落后的教育观念,认为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应掌握话语绝对主导权,然而信息平台的壮大发展对传统教育理念形成巨大冲击,仍然秉持错误教育观对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体系有效性有百害而无一利。若仅把青年教师简单地当成被动的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交往过程中依然是“我说你听”的格局,这样势必造成教育者的“话语霸权”与话语专断充斥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场域之中,而青年教师则处于“集体失语”的状态。在这种话语权力不平等的情形下,青年教师只能被动地接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单方面阐释,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中难以与教育者之间建立相互的信任与理解,也难以经由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交流、阐释达成一致的认识,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中经常出现教育者“口若悬河、高谈阔论”,而受教育者“一头雾水、满腹狐疑”的局面,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效力大打折扣。

() 话语失时

所谓话语失时,即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时效性缺失。实践和经验证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并非是一种纯粹的文本话语、传统话语,它总是与不同的文化因素发生联系,本身具有历史性和当代性的双重特征。特别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它必须在传统的、普遍的、纯粹意识的话语体系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新型话语,以表达新的体验并解释社会变迁。然而,在课堂内容层面,若在教材文本与教学话语转化不力的基础上,教师依然照本宣科,疏离于青年学生的思想特征和语言特点,那么不理想的课堂效果极有可能引致思政教育话语失效。在授课方式层面,网络平台的诞生逐渐弱化了教育者的权威,由是青年学生可能在网络的教学交互中被引导,故缺乏时效性对当代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体系有效性提出了不小的挑战。在当前高校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中,仍有不少教育者存在教条主义、懒惰主义等思想,其教育话语跟不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现代语境的变化而导致时效性缺失。它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无视青年教师话语特性不断变迁的客观现实,教育话语不能融入青年教师新的话语元素,而简单地向其灌输文本话语、传统话语,以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场面。另一方面,无视教育语境发生重大变化、新媒体话语大量涌现等客观现实,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不能及时吐故纳新、融合转换,导致话语的“过去式”气息较浓,以致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场域出现“时过境迁、词不达意”的尴尬情景。

四、增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性的路径

哈贝马斯提出:“一个交往性的、成功的言语行为除了语言学表达的可领会性以外,还要求交往过程的参与者准备达到理解,要求它们高扬真实性、真诚性和正确性等有效性要求,并且相互地予以满足。”借鉴他的这些观点,要进一步增强当前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路径入手。

() 贴近生活世界,提高话语的真实性

现实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源泉,疏离青年教师现实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只能是空洞的理论说教或是教育者的个人独白。故当我们在谈论如何回归话语真实的问题时,我们应该将落脚点放在最根源的问题上,即教育实践活动中个体的真实性。所谓真实并非要求教育主客体丢弃自身信仰观念和价值追求,仅谈论虚无空洞的真实,而是经过主客体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对自身的剖析,加之体悟与感知的过滤,折射出主客体本身的价值观、主观意愿与情感选择的真实,是一种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任一个体对自身保持忠诚与对行为对象保持坦诚的真实性。为此,一方面,在话语内容上,要努力找寻到与青年教师生活世界的对接点,尽力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理论与青年教师的现实生活、内心关切等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大道理”“大理念”变成青年教师乐于接受的“微话语”“小故事”,从而拉近思想政治教育与青年教师现实生活的距离,提高教育话语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在话语表达方式上,要结合青年教师趋向世俗化的话语特性,努力从他们的日常生活用语、流行用语中提取出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要的语言方式与表述形态,尽力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本话语、学术话语转化为青年教师易于接受的生活化、大众化话语,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从“高大上”走向“接地气”,让青年教师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真切性与可信度。若能如此,则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就更容易让青年教师心悦诚服,其有效性也可得到增强。真实是一名学者乃至一个行为人最基本的行为准则。若青年教师群体能打破循规蹈矩的藩篱,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并予以指导,师生间的话语交互将基于信任逐渐填补沟壑,青年教师便可引领话语权,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体系的有效性。

() 加强人文关怀,提高话语的真诚性

我国素有“良言一句三冬暖”的古训,它既说明了话语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也说明了在话语中蕴涵人文关怀的重要意义。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精神交往活动,其话语更需要注重人文关怀,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更需要强调教师群体人格感染的力量。为此,一方面,在话语表达中,关注青年教师的身心特征和人格需求,给青年教师群体提供抒发言论和表达观点的平台,充分尊重青年教师张扬个性的话语特性,进入青年教师群体习惯的话语场域,努力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原则、规范等转化成通俗化、个性化、情感化的话语,尽量避免思想政治教育文本话语的平淡、冷漠与生硬,让青年教师易于理解、乐于接受。另一方面,在话语交往中,要充分尊重青年教师的独立人格特性,努力改变教育者“居高临下”式灌输的局面,尽量用平等、开放、包容的话语取代“非此即彼”式的专断性话语,让青年教师感受到教育者的亲近与亲切。第三方面,在话语目标的指向上,要充分尊重青年教师的现实需要,努力用真理回应青年教师的内心关切,用真心化解青年教师的困惑与困难,用真情解决青年教师的相关诉求,让青年教师体验到教育者的温情与关爱。若能如此,则青年教师就更容易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者及其话语的真诚性,他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情感就可得到充分激发,而教育话语的有效性也会随之增强。

() 推进创新融合,提高话语的准确性

话语的准确性,是指它符合实际地反映客观事物、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这样一种特性。而且,话语的准确性只有在其顺应时代变迁与教育语境变化的需要,不断进行创新与融合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以“人的思想”为直接对象、以“育人”功能为基本价值功能的活动,其话语更需具有准确性。为此,一方面,以教材文本为基础,实现以教材为本向教学为本的转化,要结合现代教育语境的特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本话语、传统话语与现代社会的变迁有机对接,要求青年教师群体必须具备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透彻理解并融会贯通的教学水平,消灭在理论视角和观点阐释方面水平不足的问题,做到在对文本话语、传统话语进行现代性释义与扬弃的同时,尽量融入反映时代发展变革、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与青年教师成才成长需要的素材与内容,着力打造出系列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努力贴近当代大学生,掌握其话语特点和思想特征,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内容体现出时代气息,掌握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主动权。另一方面,要结合青年教师追逐新潮的话语特征,加强对新媒体话语、校园流行语等非主流话语的引导与吸纳,并在对这些非主流话语进行净化、意义重构与合理转换的同时,悄无声息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义、精髓等融入其中,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新媒体话语、校园流行语等有机融合,进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传播途径与表达方式上的创新和发展。若能如此,则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就更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年教师,其准确性就可得到保障,而其有效性也可得到进一步增强。

五、结论与讨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格局是掌握高校大学生的价值信仰和理想认同的重中之重,其话语权导向是引领高校意识形态的关键,稳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更是有赖于此。当前青年教师群体的教学话语常被看作工具性话语,但事实上,身处自由开放、畅所欲言的“微媒体”(以微博为主导的自媒体) 时代,青年教师的话语特性渐趋稳定,在彰显个性、追求新潮和贴近世俗三个层面保持着良好的平衡。然而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下,话语有效性仍面临诸多挑战,究其原因在于,首先,教材文本转化生硬,规则范式与约定俗成的条条框框致使青年教师不敢说真话,同时青年教师的日常生活与空洞的理论教育间存在巨大沟壑,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尚未合理解决该矛盾;其次,现在学科教学话语解释力严重不足,问题根源在于教材文本与教育话语间转化缺乏创新动力,教育主客体双方被动地进行交互行为与教育实践,由是话语权有效性大打折扣。最后,现代教育语境变迁让传统教学话语措手不及,无视该变化或对新媒体盛行产生不良反应引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丧失时效性。为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贴近青年教师与学生生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去空洞化,加强青年教师话语中的人文关怀,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和途径,贴近青年学生思想特点与语言特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精髓要义悄无声息地融入话语体系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有效性。

现有研究大多以学生为教育主体,忽视青年教师所具备的话语特性和话语诉求,故本文以青年教师为切入点,探究青年教师群体话语特性及当前话语困境,以期从青年教师视角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失效问题,从而对学科发展提供一点微薄贡献。

 

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喀什大学南疆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