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大学 | 中心首页 | 中心概况 | 中心动态 | 推荐阅读 | 项目成果 | 研究队伍 | 人才培养 | 规章制度 
 今天是:
当前位置: 中心首页>>推荐阅读>>教师教育>>正文
迈向新时代的教师评价——第二届全国教师教育发展论坛述评
2021-12-13 10:50     (点击: )

汪珊珊,王洁;比较教育学报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文件精神,增进教师教育政策制定者、研究者和实践者的交流,推动教师评价理论创新与实践改进,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于2021619日在上海师范大学联合举办了“第二届全国教师教育发展论坛”。本届论坛主题为“新时代教师评价”,设置一个主论坛和三个分论坛,涉及师德师风评价、教师评价的方法和实践、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等学界、政府和社会关心的热点话题。论坛邀请了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全国教师教育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区域教育学院管理者、中小学校长等实践者齐聚学思湖畔,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希望能够有助于澄清教师评价领域的思想认识,形成理论共识和实践对策,为深化新时代教师教育评价改革作出积极贡献。

一、新时代教师评价理念的转变

教师评价理念直接影响着教师评价工作开展的方向与实施的效果。新时代教师评价改革应先转变评价理念,本次会议提出了三方面的转变。

(一)从区分与问责教师到激励与评赞教师

教师评价在教育实践中具有多种功能,比如有筛选与预测的甄别功能、裁决与防范的管理功能、分析与判断的问责功能、奖励或惩罚的奖惩功能、指引与激励的发展功能。教师评价功能选择与目的取向的差异,必然对教师产生不同的意义和影响。目前实施的教师评价较倾向于区分与问责,将教师分成高低优劣不同等级,忽略教师的主体性,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发展带来了限制与约束。

教师评价的目的不是“鉴定、分流、分等”,而是为了教师的发展和成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负责人张民选教授给大家分享了他的发现,1990年以来国际组织及一些国家的官方文件对于教师评价使用的词有AssessSurveyAccreditAuditorReview,目前一个新词Appraise在许多官方文件中出现,Appraise与赞美、欣赏在词源上非常相关。张民选指出,教师评价不是教师考核,不是教师的压力源,而是让所有的教师都可以通过评估得到自我的发展,所以教师评价更应该是对教师的评赞。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院长丁钢教授对张民选的观点进行了呼应,丁钢认为教师评价的态度和立场,是站在教师的立场上而非站在教师之外评价教师,教师的评价应当是帮助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教师才是教师评价的根本目的。激励性、评赞性的评价是为了促进教师主体性发挥所带来的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是在信任教师的基础上褒奖与赞扬教师每一点对学生做到的贡献。

综合张民选教授对“评价”英语词源的追溯和丁钢教授的观点可以得出,新时代的教师评价是评价、鉴定、估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价值及重要性,是由欣赏与赞美构成的,具体表现为对教师的价值或优点作出专业性的判断,激励和加强教师的专业自信与专业认同,同时又给予教师发展上支持性的讨论与建议。本次会议上,评价是对教师“欣赏与赞美”的论点得到了一致认同。

(二)从管理教师到教师更好地自我管理

目前,我国教师评价的主要导向仍然是基于教师教学表现,是对工作绩效的总结性评价。这个导向将评价的结果与教师的奖惩直接挂钩,是从学校行政管理的角度出发的。显然,为了管理教师而开展的教师阶段性考评,动机单一,标准缺乏区分度,结果有失公允,容易忽视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不利于教师的成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朱永新引用了他在《未来学校》一书中的话语: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会迎来一个以能者为师的新时代,未来的教师评价应当成为教师自我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教师自觉地成长,帮助教师通过反思性的自我评价来认识自我不足,了解自我优势。教师评价不是为了管理教师,而是为了教师自我管理。

上海市首届教育功臣、成功教育研究所所长刘京海进一步论证了为了教师自我管理的评价,他指出教师评价必须坚持成长性评价,通过评价为教师成长提供指引,促进教师成长是教师评价的主要目标。上海市教委基教处处长杨振峰表示评价结果分效率、效果、效益三种,效率高是以比较少的时间赢得较好的成果;效果好可能不看投入多少时间,只看结果是否理想。评价结果应更注重效益,效益是服务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于学生的未来,教师不仅要考虑当下,还要看未来。如果我们用动态、过程性的眼光看待教师的专业发展,那么教师评价绝不是控制的手段,而恰恰应该成为教师自我管理以实现其长久持续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

(三)从被评价的教师到关键主体的教师

教师不是评价的局外人、旁观者,不是被动的被评价者,而应该成为教师评价的关键

主体。教师有必要、有权利进行自我评价。

1.通过反思性自我评价促进教师成长

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朱永新认为,未来的教师评价会突破一个固定的模式,会越来越强调教师的主体性,越来越强调教师的自我评价。对教师评价的标准,应该根据教师成长需求来设定,是否参加教师评价,也应该由教师自己来参与决定。为了满足未来教师评价的目标标准形式的多样性,反思性自我评价将会成为未来教师评价的一个重要的主体性的方式,也必将成为教师成长的一个主要的路径。

2.借力发展性评价挖掘教师自身潜能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操太圣借用发展性评价(theEmpowermentEvaluation)的概念,强调通过训练、促进、提倡、阐明、解放,帮助教师发现自己的潜能。教师之所以能够获得社会的信任和尊重,从根本上来说是基于其自身鲜明的专业性和能动性,基于其成人之美的利他性和崇高感,教师评价应该让这种美好的品质进一步放大,而不是通过一些评价的方式去加以束缚或限制。操太圣教授强调,应处处彰显教师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性,发展性的评价要追求的一种目标是让教师发展成为教师自己想成为的人,去挖掘自身的潜能,去实现自身的解放,而不是让教师成为大众所期望他们成为的那种人。

3.利用同行评议和社会风评的力量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副教授黄向阳副教授认为:教师作为具有自主发展意识的人,必然更多地要求内在评价而不是外在评价,同行评议及社会风评应作为教师评价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合理恰当地利用这股力量也将为维系师德发挥巨大的作用。黄向阳指出,师德师风包括伦理规范与行政规范、法律规范,伦理规范依靠教师个人的职业良知或信念以及教师群体舆论乃至社会舆论来维系,法律和行政手段常常会导致反作用,所以不轻易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干涉师德范畴中的事。让师德有清晰的边界,相信老师,鼓励老师用他们自己信奉的职业道德标准在工作中不断反省、不断自评。教师自省自评与同行评议和社会风评共同构成真正意义的师德评价。

从区分与问责教师到激励与评赞教师、从管理教师到教师更好地自我管理、从被评价的教师到关键主体的教师,这些教师评价理念的转变,其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就是通过评价去推动教师专业发展,重塑教师的身份认同,让教师能够坚守专业的立场,培育其公共性,加强自身的道德自律,形成科学的评价素养,并具有抵制不合理评价制度的勇气。

二、教师评价工具与方法的国际经验与本土探索

科学规范的评价工具与方法是教师评价公正有效的重要保障。与会学者们从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两方面就实施教师评价采用的工具和方法展开了分享与探讨。

(一)提供视角和操作规范的国际经验

国际经验中教师评价研究的工具和方法为本土实践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视角与操作规范。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研究人员王洁以TALIS为例指出,TALIS通过对教师评价主体及其反馈方式、评价的重点内容及其影响进行测试,提供了重新审视现有教师评价体系的新视角,即反馈的来源是什么,如何进行和获得反馈,评价的效果及作用如何。国际视野下的教师评价研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操作规范,如问卷发放、样本选择、组织和统计数据。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研究人员徐瑾劼介绍了经合组织(OECD)课堂视频研究项目(TVS)的方法与程序,第一,通过确立核心理念、操作性定义、语言分析、重要性赋值(PriorityRating)等方式解构教学,形成可描述、可观察、可测量、可比较的观察指标;第二,通过教师行为编码对教学评价标准化;第三,通过一致性要求减少评分差异保障评分质量。徐瑾劼介绍了TVS项目通过CFA(基于理论的探索因子分析)技术,实现从“解构”教学到验证“理论”的研究范式,为我国建立教师评价指标与实证分析验证等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二)立足于教育实践的本土探索

国外的教师评价方法主要是与西方的价值观和教育体系相适应的,有些地方并不符合中国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因此,学者们立足于本土展开了许多颇有成果的实践。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检测协同创新中心边玉芳教授介绍了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检测协同创新中心开展的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育人行为指数的研制。她重点介绍了指数研制的过程,包括工具研制和指数合成。工具研制经历了维度确定、工具编制、工具修订、工具定稿四个步骤;指数合成包括了计算合成法、各维度等级划定、总体指数划分、预警分划定、计算全国常模以获得反映教师育人行为状况的简单、直观、易于理解的结果,实现对教师育人行为直观、量化的评判。其中,计算合成法参照的是TIMSS2011的做法,采用IRT方法合成总体及“尊重与理解”等四个维度的分值,采用Rasch簇的分步计分模型(PartialCreditModelPCM),通过ConQuest2.0软件对题目和能力参数进行估计,得到各维度的IRT量尺分(IRTLogitScaleScore),并将IRT量尺分线性转换到均值为10、标准差为2的分数量尺,再参照TIMSS2011的做法,基于反应类别的组合确定切分点,将育人行为各维度划分为四个等级:表现好、表现较好、表现一般、表现有待提高。边玉芳教授的研究参照了TIMSS2011的做法,立足本土教育实践进行了创新研制。

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研究人员王洁介绍了她主持的正在结项中的社科基金“十三五”教育规划课题“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测评指标体系研究”的课题成果。王洁教授分享了构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指标体系和研发工具的过程:从构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框架,到通过德尔菲法与集体经验判断寻找发展指标,再到通过数据采集修正确定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框架与指标,到最后形成“基于全人视角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测评”理论与工具。王洁还分享了运用该工具得到的数据结论,将框架延展为专业生活和日常生活的全人视角,测评对象从区域延展至学校。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田凌晖以大数据支持下的课堂教学变革为主题分享了她关于教师项目化学习的本土研究与实践。田凌晖分享了课题中通过多元主体参与式的教师学习项目的持续反思和改进、精准诊断教师的学习起点和学习需求、基于学习科学数据的及时反馈、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支持性的教学改进、以学习成效为本的学习和评价五个方面制定促进教师学习的评估设计策略,不断支持教师的改进与发展。

上述学者都在课题研究中学习与借鉴了国际上的教师评价工具和方法,试图探寻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路径。在主题发言之后的互动中,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国际上教师评价工具和方法的学习与借鉴必须根植于本土教育实践,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创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评价方法。

三、教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的反思与超越

教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主要是建立起评价的具体维度与度量标准,解决好评什么、怎么评的问题,反映了教师的评价内容的抽象维度和具体准则。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检测协同创新中心教授边玉芳指出,我国缺乏有效的教师育人行为评价指标,尤其是教师育人行为评价的操作性定义、工具和建立诊断标准等方面的研究亟待突破。论坛上,与会学者们从以下几点展开了讨论。

(一)融合评价手段,建立包容性差异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教师评价内容包含众多量化的刚性指标,如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的科研成果、工作时间、家校沟通的次数……这些量化的钢性指标便于统计分析呈现结果,但忽视了动机、态度、效能感、职业忠诚等与教师职业密切相关的软性指标。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师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需要结合使用定性和定量的评价手段,充分体现避免一步步将教学中应该体现的批判精神、创造性、人性关怀、责任感、宽容、尊重信任等淡化或弱化,建立更具有包容性、差异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强调不同维度、不同层次评价指标的相对独立性以及内在逻辑的一致性,让教师的优势放大,潜能释放,实现以评促建。鉴于此,教师评价指标根据教师评价的难易程度而言可以从三个层面去提炼:第一个层面设置一些静态性指标,更多地指向有效性的问题,简单易操作;第二个层面设置一些成长性指标,更多地指向一些伦理维度,更多的是关爱,更多的是自主,更多的是批判性或者是问题解决;第三个层面设置情境性指标,更多地指向教育教学真实情境,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植根于其自身生长的空间,还植根于其所处的教育环境。教师评价要避免拿同一把尺子来度量不同身份不同特长的教师,利用多维度、多层次评价指标去呈现教师专业发展、课堂教学、教研等诸多方面。教师评价指标要更具有包容性和差异化。

(二)反思评价指标,推动评价标准的完善

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王洁针对教师专业发展指标的制定提出三点反思:教师专业发展指标体系的制定究竟是为了什么?怎样通过评价工具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得到发展?指标体系如何做到既有诊断性又有处方性?

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周增为主任也提出教师如何避免用过去的标准去解决未来的问题的思考。这些问题的不断反思都将有助于推动教师评价标准的改进与完善。

(三)超越评价指标,追求指标背后的育人价值

教师评价工作中会遇到很多问题,第一种问题是问题很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案很明确,属于技术性问题;第二种问题是问题较清楚的,但是没有非常明确的解决方案,这叫适应性问题;第三种就是问题和解决方案可能都不太明确,问题错综复杂,称为探究性问题。而教师评价中适应性问题和探究性问题占大多数,这种模糊就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一种悖论,即评价者过度地依赖评价手段,失去了评价的初心,忘记了评价原本的目的,也就是目的和手段的倒置。在教师评价开展的过程中,为了避免评价目的与手段的倒置,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周增为主任提出教师评价不是被动的驱动,而是一个主体意识被唤起的过程,教师评价追求的不是把各级好老师的行为用指标固化达到一种实现全局的价值标准,而是追求指标背后所秉承的育人价值。

四、坚持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第一标准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将师德师风纳入教师评价,有利于推动师德师风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本次论坛的师德师风分论坛是最受关注、也是最热烈的,与会学者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了对师德师风评价的探讨。

(一)遵循师德评价的基本价值

师德评价应当遵循的基本价值原则和导向,是师德评价的核心和灵魂,是研究师德评价时首先应当思考的深层理论问题。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教授王正平认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和师德评价体系应当坚持和体现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价值:第一,师德评价应当正确维护学生利益、教师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第二,师德评价要建构和谐有序的教育人际关系,促进教育和教学任务的完成;第三,师德评价要促进每个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职业能力完善;第四,师德评价要公平公正;第五,师德评价要培育师生良善的人性,充分调动每一个教师的师德积极性,师德应当基于人性,培育人性。

(二)落实师德师风有关政策

坚持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第一标准。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操太圣提出,首先从学校管理的三个环节将师德师风的政策落实,具体表现为界定清晰的师德评价刚性标准,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中落实标准,依据落实的标准对教师进行评价,形成闭环,并且评价完的结果要及时反馈给教师,学校领导和教师共同分析评估结果,制订未来计划;第二,建立规范、合理的师德评价程序,并在过程中严格执行。评估程序包括评估主体的选择、评价程序的设定、评价结果的运用。第三,修炼内在,注重师德师风的实质性评价。师德师风的一些政策的规定是刚性的标准,是从底线的角度去谈的,我们更要强调道师德师风问题本身,它不仅是一种外在的律条、统一的要求,更是教师内心信念的追随,是一种使命感责任感的体现。

五、技术赋能评价,以评价推动教育体系变革

新时代背景下,通过信息化技术赋能教师评价是大势所趋,而教师评价改革又能带动和推进整个教育体系包括教师培训、学校管理等各方面的变革。

(一)打造智能时代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教师评价改革为重要抓手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李永智指出,应站在社会历史大环境背景下,从外部思考教育焦虑问题的原因。李主任提出两个观点,教育信息化作为革命性的内生变量,应该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动力引擎;教师不再是工业社会组织方式下“教育工厂”中的教书匠,而是在扁平化、协作式工作环境中的高水平的专业实践者。信息技术发展引发知识的聚变现象和裂变现象,推动教育内容革命性重塑,带来整体性转变、革命性重塑,教师评价的内容、方法、手段、技术等各方面也会随着信息技术为主的教育理念、教育体系、教育内容内涵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评价的改革将会成为打造智能时代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抓手。

(二)技术赋能教师评价,撬动教师专业发展的范式变革

教师的实践应用如何检验和推动?以及如何引导教师的个性化学习?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院长闫寒冰教授介绍了开展能力导向表现性评价的研究成果,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局局长恽敏霞则介绍了上海市闵行区利用数字化技术从专业支持、数据画像、评价应用、建立系统等方面展开教师专业发展数字化支持与评价的实践探索和做法。

闫寒冰教授详细介绍了如何以微认证作为评价实践能力的方式,以信息科技作为微认证的技术支持。在闫教授的研究中,教师可以用教学设计、教学视频和学生学习作品作为证据申请评估和认证他们已经掌握和发展的能力,在微认证中会参与选择、学习、实践、收集提交和分享的过程。

恽敏霞局长站位于一个区域的立场,分享了如何设计区域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框架以及建立教师数字化专业支持系统。恽敏霞的介绍分为两个方面,第一,通过为教师个体专业发展提供分析数据,如教师在教育教学、研修状况、教学成果、科研课题等方面的个体画像,为教师发展提供个性化支持,具体做法是将个别教师的画像与骨干教师(专业发展标杆)进行差距对照,为个体教师推送专业成长的个性化学习资源;第二,通过教师数字化专业支持系统帮助学校了解本校教师与区域平均水平间的差异,为学校教师发展规划提供有力的证据。

在两位专家的介绍中,我们看到了技术赋能教师评价的两个层面:以描述为主要特征的表现性评价,评价工具表现出的特征是操作性较强,突出评价的显性化和结果性;以判断为主要特征的分析性评价,突出评价的潜在性和过程性。通过大数据的分析与判断,将获得的评价数据建立画像以反馈给教师、学校,挖掘潜在的能力并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及专业发展建议。

与会者在讨论中,谈到教育工作者在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赋能教师评价的同时,也更警惕陷入技术所带来的数据汪洋中而迷失了教师评价本身的航向。就教育本身而言,它并不是一个能完全数量化的过程,在技术不断强大的环境下,不要苛求其统计数据的绝对精准,也不能迷信借助技术呈现的每一条精细结果,我们要拥有对复杂环境的敏感和警觉,保持对一切皆可量化等工具理性的冷静评估。教师评价技术的不断突破始终是为了技术实现背后的教育思想和主张,它真正的信念在于教师评价要导向教育公平和学生、教师、学校的进步与发展。因此,在评价技术的加持下,教育工作者应该坚持正确的评价理念及目标,坚持系统评价改革的方向,既不轻视评价技术的壁垒又不过分夸大评价技术的作用,在不断完善与创新评价技术的同时,时刻警惕技术的反噬性,防止教师评价目的和技术的倒置,避免教师评价走向过分强调科学性、精确性的误区。

教师评价从来都是一项系统工程,新时代教师评价改革需要工具、方法、技术等一系列“组合拳”的出手。本次会议聚集了教育政策的制定者、教育理论的研究者、教育实践者共同参与和商讨,从教师评价理念的转变、教师评价工具与方法的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教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的反思与超越、落实师德师风评价首位度,亮出教师评价第一标准、技术赋能评价,到以评价推动教育体系变革等重点议题展开探讨。第二届全国教师教育发展论坛形成的广泛共识将为我国教师评价和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和实践引领,并为建设“开放、协同、联动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贡献力量。

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喀什大学南疆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