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大学 | 中心首页 | 中心概况 | 中心动态 | 推荐阅读 | 项目成果 | 研究队伍 | 人才培养 | 规章制度 
 今天是:
当前位置: 中心首页>>推荐阅读>>教师教育>>正文
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品质提升的要素和路径选择
2022-03-01 12:22     (点击: )

                                朱宁波,崔慧丽,      教育科学  

 

从教师专业成长规律来看,教师专业成长是一个品质不断提升的过程,即通过不断地增加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意等,以实现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新时代的教师是实现中国梦的“筑梦人”,他们的品质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国家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这一指引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行动指南。在此背景下遵循教师专业成长规律,提升教师品质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

 

一、新时代背景下提升教师品质的紧迫性

 

(一)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对教师核心素养提出更高要求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我国提出的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化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由于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改革,课堂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教师专业发展。所以要想顺利完成“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一重要任务,关键在于教师专业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践履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学实践的关键环节,需要靠教师将其融入到教育教学实践当中。从本质上讲,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就是关注“面向未来教育要培养怎样的人”这一问题。而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最终要靠教师来落实,要想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则首先要求教师具备这些品格和能力。因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逻辑起点指向学生,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指向学生需求,教师专业发展的程度直接影响学生成长的状况。教师只有具有较高品质才能有效促进学生成长。因此,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需要教师先进行专业成长,换言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倒逼教师提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等核心素养。事实上教师核心素养早已得到国外的广泛关注。如欧盟专门发布了“教师通用能力标准”作为教师核心素养指标;美国也发布了三个与教师专业发展相关的报告,如《专业发展:21世纪核心素养实施指南》等作为教师核心素养的实施指南。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诉求下,我国也要紧紧抓住教师核心素养这一关键落脚点,尤其是要培养教师的学科核心素养,使教师必备学科思维品质和能力。

 

(二)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实施需要教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成长的向导

 

新时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学习机会,在教室外出现了新的学习空间,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拓宽,知识来源的改变使学生与知识之间的交流互动方式随之改变。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逐渐成为现实。但对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身体和心理发展还不甚成熟,难以形成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需要教师适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在这种情况下对原有的教师角色要求将发生变化,为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需要教师成为学习设计者。教师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将学习设计者作为发展追求,实现专业能力的提升,这样才能适应由课堂集中授课到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变化,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个性化学习。近年来,我国也在积极探索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改革,如上海进行“学习共同体”试点改革,不仅要求教师从“知识提供者”变为“学习促进者”,还要求教师采取交互式的教学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教学指导能力,协助学生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由此可见,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实施亟需提升教师的品质,需要教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成长的向导。

 

(三)网络信息资源的普及对教师的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提出更高要求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截止到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普及率为57.7%。这些网民中学生群体最多,占比达24.8%。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信息资源不断涌现,学生通过互联网就可获取大量的信息。信息和知识的激增要求人们能够用定性的方法来处理信息和知识的传输、传播和获取。由于学生还处于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使用定性方法处理信息的能力还较弱,需要教师培养学生在海量的信息资源中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同时,在信息化浪潮中出现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也将会给未来教育带来较大的冲击,教师要随时应对这一挑战。互联网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呈现出信息化、技术化等特点,这就要求教师站在信息化的高度重新考量如何通过提高教师信息能力素养以实现教师专业发展这一问题。事实上,教师信息素养早已得到国外的重视,如欧盟在2005年发布的教师能力和资格标准中就已明确提出教师要具有数字化素养。另外,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和开放性可能使得网络上充斥着大量没有经过加工和整理的信息,信息源的质量良莠不齐,加剧了网络信息资源的复杂性,由此出现的网络诈骗等网络不良信息可能会给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致使学生网络成瘾或是价值观扭曲。为此要求教师不断提高信息道德修养,加强对学生鉴别信息、选择信息和评估信息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道德意识和信息安全意识。

 

(四)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对教师的国际化素养提出了挑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教育国际化成为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趋势。顺应这一趋势,我国教育国际化发展迅速,截止到20174月,教育部已经与46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派出和留学中国项目,高校境外办学项目逐年增加。同时,基础教育合作办学力度也在不断加强,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基础教育对外合作学校数量大幅度上升,如上海、深圳等地区多所中小学与境外中小学合作进行常规交流,开展学生互换、师资交流、教育理念共享等活动。但从实际效果看,由于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较弱以及教师的国际化素养较低等原因,我国的国际合作办学质量还有待提高,尤其是基础教育领域。教育国际化主要是通过课程的国际化,以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全球化意识的过程,需要一批具备与国际接轨能力的教师,能够将国际的、跨文化的内容融入到教育目的和教学过程当中,因此提升教师的国际化素养紧要而迫切。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化”教师专业素养的持续发展过程。教育国际化过程中社会和学校环境的变化将促使教师不断提升国际化素养以实现专业成长。随着国际合作办学、留学中国、境外办学项目的增多,倒逼教师提升国际化素养,加强国际理解,提高在全球化和地方性的张力之间进行教学的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适应培养全球化人才的需要。

 

二、新时代背景下教师需着力提升的品质要素

 

要提升教师的品质,首先要弄清教师的品质内涵。品质着重指“质量、素质”,教师专业素养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表现,因此,教师品质特指教师的专业素养,具体包括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意、专业道德等素养。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及《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结合教师专业发展的时代性内涵,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新时代教师需着力提升的品质要素。

 

(一)提升教师的学科知识、教学法和教育学等专业知识素养

 

舒尔曼七维度的教师知识观和斯滕伯格三维度的教师知识观,以及《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都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要求,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要实现从能教到教好再到善教的转变,就要在学科、教学法、教育学等专业知识素养的提升上下功夫。首先,拓展教师的学科知识素养深度,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学科知识素养是高品质教师应该具有的基本品质。拓展教师学科知识素养深度,要侧重于加强知识的储备与更新,将科学研究新成果、学科前沿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改革实践的最新成果充实到自己的学科知识储备当中,深入理解学科知识的内涵,改善学科思维方式,清楚学科知识对学生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掌握学科核心素养等几个方面。其次,提升教师的教学法知识素养。一方面提高教师的学科教学法知识素养,将学科知识和教学法知识有机融合成可以表征的知识,以适应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需要;另一方面,提高教师的一般教学法知识素养,尤其要求教师能够具备个性化学习方式指导知识及个性化教学法知识。要求教师能够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重构教学内容,用教师个性化的教学来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再次,提高教师的教育学知识素养,要求教师能够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教育的基本规律,具有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能够正确认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改革要求;能够利用教育学相关知识将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连接起来,以适应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

 

(二)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课程设计和教学反思等核心能力素养

 

根据教师能力理论及《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对教师所必备能力的要求,在新时代背景下还应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课程设计和教学反思等核心能力素养。首先,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一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认知能力,教师能够正确认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能够准确把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能够恰切分析个性化教学情境和信息化教学资源;二是提高教师的教学实施和教学管理能力,教师能够在践行“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特点实施个性化教学,能够构建学习共同体实施有效的对话教学,能够利用先进信息技术组织和管理课堂教学,能够利用教学机智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等。其次,提高教师的信息化课程设计能力。随着网络信息资源的普及,传统的以文本存在、相对固定的课程内容,显然无法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要提高教师正确选择和鉴别课程资源、对零散课程资源进行统整的能力,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兴趣和需要扩展和挖掘课程资源,尤其能够利用信息教学资源、国际多元文化资源等来开发和设计课程。第三,提高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增加了教师反思的内容,而且为教师反思提供了潜在的技术可能,尤其是随着信息的普及,教师应思考信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及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运用到教育教学当中等问题,同时教师还要能够通过信息资源来反思和提升自我,如通过在网络平台分享教学反思日志与同行进行交流,从而促使教师反思日常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行为等。

 

(三)提升教师的信息化、国际化及学习和创新等综合素养

 

要想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国际理解等核心素养,就要提升教师的信息化和国际化素养,要想使教师不被信息化和国际化的时代要求所淘汰,就要提升教师的学习和创新素养。首先,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要求教师具有信息知识,信息意识,信息敏感度;具备正确认识信息社会和信息化教学特点的能力;具备搜索、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在复杂环境中选择、判断和甄别信息的能力及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教书育人的能力等素养。尤其在“教育信息化2.0”行动下,要想在2022年建立“互联网+教育”的大平台和实现智慧教育创新行动的计划,还需要提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有效整合信息技术和学科内容的能力等。其次,提升教师的国际化素养。根据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提升教师的国际理解和国际融通能力;正确认识国际化、全球化内涵的能力;适应教育国际化发展,进行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将国际化、全球化融入到教育目标和教育教学实践当中的能力;参与国际教育教学的能力及立足国际化视野解决教育相关问题的能力等。最后,提升教师的学习和创新素养。教师作为新时代的“筑梦人”,需要发挥其主动性和能动性,将终身学习素养和创新能力素养作为教师成长的源泉。一方面,提高教师的终身学习素养,教师要能够自主学习最新教育教学理论及学科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能够跟上信息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利用现代化的工具分析和解决问题,如面对市场上“学霸君”和“作业帮”等作业助手软件的出现,教师要提高对问题的判断、想象、思考和解决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提高教师的创新素养,要求教师能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及利用信息技术探索教育教学方法的能力等,以此应对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带来的挑战。

 

(四)提升教师的师德修养层次和信息道德素养

 

师德是教育伦理价值的集中体现,是教师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改革要求及信息化和国际化发展的复杂背景下,教师要先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才能做到教书育人。首先,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层次。由于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从高到低分为师德理想、师德原则、师德规则三个层次。所以新时代背景下提高教师师德修养层次就是要教师能够在师德规则和师德原则的约束下达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一般性要求;在师德理想的激励下追求至善至美的师德境界,形成高尚的师德行为,要求教师能够尊重和包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网络信息和多元文化的复杂因素影响下依然能静心教书、潜心育人。其次,应该提升教师的信息道德素养。教师要能够形成正确的信息道德观念、信息道德情感、信息道德意志、信息道德理想;正确处理信息共享下的信息道德关系;正确选择信息道德行为、根据信息道德规范进行信息道德评价、对自身的信息道德意识和信息道德行为进行剖析和改进。另外,受信息化的影响,信息共享的机会不断增多,在选择和获取学术信息的过程中,能够坚持言传身教和潜心问道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显得至关重要,基于此还要加强教师的学术道德素养,包括提高教师学术道德信念,增强教师学术诚信意识。

 

综上,在新时代背景下,要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核心能力素养、综合素养和师德修养等品质要素,才能使其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新时代合格教师。

 

三、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品质提升的路径选择

 

(一)更新观念,成为自身发展的主人

 

首先,更新教师专业发展的观念。教师的身份先是教育者,再是某学科或某专业教师,其发展应先是教师发展,再是教师专业发展。只有教师全人格的发展,才能践履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只有教师成为自身发展的主人,才能在组织化、制度化专业发展活动中,从“依赖”走向“独立”,成为一个持续发展的智者,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引路人。其次,转换教师角色。过去主要以教为中心,教师控制着整个教育流程和学习全过程;未来教师不可能再控制学习过程,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未来各种教育培训机构将会转型为新的学习中心或是课程公司,但是教师的职业不会消失,只是角色会发生变化,将会从过去的主导者,变为指导者和学习伙伴。基于此教师作为学习者应自觉有意识地参加教师培训,主动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借助信息化和全球化的优势,构建国家和地域间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中实现知识的创生和能力的提高。最后,提高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积极性。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是一种以自身专业发展为本位的发展,一方面需要为其提供专业自主发展所需要的时间与空间,另一方面需要教师能够根据自身的基础与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与进度。还可利用信息技术实施激励性的教师培训模式,例如,借鉴美国的“数字徽章”模式,对完成继续教育任务的教师颁发个性化的“数字徽章”,以此提高教师参加正式的教师培训或进行非正式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应更新观念,成为自身发展的主人,从过去强制、安排、教条、划一的发展,变为教师自觉、自主、自醒、自由的发展。

 

(二)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为导向,完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教师教育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水平。新时代背景下,原有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会存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创新性等问题,因此,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为导向,完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是必要之举。首先,进一步明确教师教育课程目标。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导下,将树立崇高的教师职业道德、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培育新时代的“筑梦人”作为教师教育的总体目标。其次,进一步完善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根据教师需求开设多样化的教师教育课程内容,建立以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教育学知识、信息技术知识、国际理解知识及信息道德知识等为主的教师教育课程内容体系,尤其是根据时代的需求要增设个性化教学指导知识模块、信息化知识课程模块和国际化知识课程模块等。再次,进一步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在完善教师教育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课程结构安排。如可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定制性”的教师教育课程模块,让教师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课程进行学习,实行“定制化”的课程供给模式。适应未来学习方式的这种个性化、定制化的变化,实现由每个人制定自己的课程学习计划的需要。最后,利用信息技术开发优质的课程资源。相关教师教育机构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挖掘网络上优质的课程资源,如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和教育改革成果等。

 

(三)利用信息技术探索个性化的、能力导向的教师教育模式

 

突出以教师能力为导向,利用信息技术探索个性化的教师教育新模式。首先,确立个性化能力导向的教师教育目标。从教师自身的需求、学生发展的要求、学校发展的理念出发,以提高教师能力为出发点确立具有指向性、操作性和灵活性的教师教育目标。其次,探索个性化的教师教育操作程序。构建“教师需求分析——定制个性化课程——个性化能力培养——个性化能力认证”的教师教育操作程序。再次,利用信息技术搭建个性化的教师教育平台。为个性化教师教育操作程序的具体实施创设条件,让教师可以根据自身专业发展的阶段性需求,灵活地选择时间、地点和方式进行专业学习。例如,借鉴美国的“教育者微证书项目”,结合我国的实际,实施“互联网+教师教育”行动,实行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建立个性化的教师教育平台,让教师能够根据自身需求,定制个性化的教师教育课程,并对教师在正式培训和课堂教学实践中习得的个性化能力给予认证。最后,构建个性化的以能力导向的教师教育评价体系。根据教师教育目标、教学任务、教师教育模式操作程序和实施条件的不同,构建个性化的教师教育评价体系,切实提高每位教师的能力。

 

(四)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健全信息化师德建设机制

 

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准确把握新时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涵,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健全信息化师德建设机制,以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层次,提升教师的信息道德和学术道德等师德素养。首先,教育部门应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宣传工作,尤其要加强对国家意识、文化自信、民族自豪、信息安全意识等内容的宣传,借助互联网宣传优秀教师的典型事迹,开展“我身边的榜样”“最美教师”等网络评选活动,促使教师群体形成重视师德修养的良好风尚。同时学校也应配合教育部门做好优秀教师的宣传与学习工作,并积极组织教师进行“学习优秀教师典型事迹,争做四有好老师”的线上学习活动。其次,加强师德教育,创新信息化师德教育模式,将师德教育贯穿教师教育的全过程,利用信息化教师教育平台完善师德教育模块、优化师德课程内容、增加师德教育课程比例,帮助教师认识、提升和凝练新时代师德教育的内涵。再次,建立健全信息化师德考评和激励机制,通过建立师德评教平台和全国性师德档案,采用多元主体参与的发展性评价方式,将师德表现与教师的评奖评优结合起来,以此促使教师自觉地提高自身师德修养。最后,建立信息化的师德师风监察监督机制,实行全国联网的师德监察监督模式,尤其是做好教师信息道德和学术道德监督监察工作,相关部门需完善师德建设的法律规范,加强对教师师德的监察,实行问责制,严惩师德失范行为。

 

 

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喀什大学南疆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