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大学 | 中心首页 | 中心概况 | 中心动态 | 推荐阅读 | 项目成果 | 研究队伍 | 人才培养 | 规章制度 
 今天是:
当前位置: 中心首页>>推荐阅读>>思想政治教育>>正文
建构主义视域下的高校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探究
2022-04-18 17:55     (点击: )

段巧玲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引言

课程思政主要指运用全课程教学方式,将高校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高校融合,在课程同向同行发展中形成的综合教育理念,自 2014 年课程思政理念提出以来,各大高校积极展开课程改革。建构主义强调课程意义,追求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与融合,便于学生系统化吸收课程知识,由此不难看出,在建构主义视域下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实践的切实可行的教育创新方式。

一、基于建构主义的高校课程思政实践教育观念

高校课程思政是指在各类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观念,在两者协同作用下完成教学活动,并实现高校教学的德育渗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结合原有知识基础构建新的学习体系,因此运用建构主义可有效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实践发展,突出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结合高校课程思政实践来看,建构主义可分为个体与社会两个角度,个体建构主要指学生巩固旧知识的同时,将新知识融入旧知识体系中,对于课程思政而言,则是在学习各科知识的同时融入思政理念,继而提高学生德育思想价值;社会建构主义则指借助集体的力量形成课堂思政文化氛围,不仅追求个体对课程内容的思政知识融入,更加强调学生间的相互合作。

就建构主义而言,高校课程思政实践教育观念主要从有以下几点:第一,知识观念,在课程思政转化过程中,建构主义强调的是知识的主动加工与变革,课程教学的同时深化思政理念,以此实现高校教育的德育价值,此外,课程思政在建构主义视域下表现为知识间的相互融合与渗透;第二,学习观念,高校课程的思政化应建立在学习观念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完成信息转变,并结合课程意义形成自己的理解;第三,教学观念,在实现高校课程思政的过程中,不应强硬的将思政内容纳入课程教学中,应将课程体系作为基础构建新的知识生长点,教学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知识的再次处理与转换,需基于课程思政构建师生、生生间的知识探索渠道,通过交流与质疑深化课程内容。

二、建构主义在高校课程思政实践中的应用角度

建构主义作为知识融合的学习理念,其在课程思政实践中具有推动作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从以下角度开展: (1)探究式学习。基于实际课程问题构建思政教学环境,通过问题氛围创设,引导学生围绕思政内容主动探索,继而实现课程创新,在完成思政实践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换言之,运用引导式教学方法完成思政融合,学生可通过自身理解将课程内容与思政理念相结合。(2)支架式教学。主要指教师间的互动交流与课程探索,共同补充教学内容,以此为学生提供最为优良的学习环境与外部支持,并协助学生完成无法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与此同时随着课程知识与思政理念的融合,可结合学生知识学习的动态变化逐步降低教师外部支持,通过撤出教师支架提高学生独立学习能力。(3)情境式教学。构建主义追求在特定情境内完成知识融合,基于实际教学知识构建情境,将学生、课程、思政、情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并结合思政理念与课程理论分析与解决问题,继而提高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效果。

三、高校课程思政在建构主义视域下的实践路径分析

为更好地基于建构主义完成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以下从合作协同建构、课程意义建构、思政情景建构、评价检验建构四个角度展开实践路径分析,以此促进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合作协同建构

从合作协同角度看待课程思政实践的建构,主要从学生个体差异入手,针对学生想法差异从不同角度理解课程内容,为更好地促进不同想法的产生,例如:可借助辩论会、座谈会的特色教学形式展开交流,从实践角度来看,激烈的课堂辩论不仅便于形成热烈且自由的课堂氛围,更可通过组内合作、组间竟然完成深化学生间的沟通,以此加深学生与课程知识内容的联系,除此之外教师可结合思政内容合理设计辩论主题,以此更好地突出课程思政主题。

在实际教学实践过程中,除辩论会形式外,教师可基于教学小组设置课程思政讨论内容,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并针对课程教学难点相互帮助,在合作协同作用下加深对于课程内容与思政理念的理解,不仅内科有效完成教学目标,深化学生知识记忆,更锻炼了学生教学小组的合作能力,彰显合作共赢价值。除此之外,课堂交流与会话能够保障教师切实了解学生知识掌握及思政精神建设情况,为针对性辅导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上海同济大学运用超级大课堂的形式使高校课程思政“活”了起来,200 名大学生与 20 名教师于“超级大课堂”现场“PK”,广泛征集学生观点,超级大课堂对话平台成了思政教学与德育渗透的最佳载体,并围绕思政价值达成共识,此次活动不仅突破了传统讲授课堂的“你教我学”模式,将学生作为课堂主导完成教学,实现了课程思政创新,彰显立德树人教育目标。

()课程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基于课程内容完成的知识融合,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灌输,相较于“填鸭式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更加偏向于引导学生自行完成知识体系构建,并结合原有知识基础完成体系补充。在高校课程思政实践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引导学生基于自身知识基础对外部信息再次加工,继而将思政内容纳入自身知识结构内,不仅可在补充自身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完善自我,更可结合自身理解进行课程内容转化。

课程思政实践中,可结合实际教学目标建构课程思政意义,采用意义建构的方式促进学生对于课程基础知识的理解,并将零散的知识体系展开结构化转变,将抽象的知识内容具象化,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完成课程思政建设。自“三全育人”理念提出后,课程思政化转变有了新的发展思路,其主张高校课程教学的思政意义,课程教学内容仍以思政为核心完成实际,“三全育人”中,强调育人主体、空间与价值的统一,应赋予高校课程思政意义,继而渲染外化于行、内化于心的学习氛围,融合课程与学科差异,加强高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与此同时应从价值与意义角度实现高校课程的德育渗透。

()思政情景建构

情景建构是实现高校课程思政实践的基础,其强调思政教育的内在氛围,并引导学生在特定情境下完成知识融合,学生在自身知识基础上搭建思政理论体系,继而形成自身知识内化体系,彰显新时代德育教学意义,规范学生道德新标准。在高校具体课程思政实践中,教师需以课程内容与学科特点为基础,紧密结合思政理论内容完成教学创新,例如:教师可结合新时代时政热点资源,运用讨论分析等形式完成课程思政融合,为保障教学质量,可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以时政热点资源为切入点,保障学生可在获取教学知识的基础上实现思政价值观念的触动。除此之外教师可结合情景剧方式引导学生展开思政思考,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围绕“两弹一星”元勋编排话剧《钱学森》,以赴美留学、毅然归国、投身国防等为主要内容,创作及演出过程中,学生是表演者的同时又是知识接收者,并结合实际内容渲染了课程思政情境;上海高校打造的大师剧已成为课程思政的代表,上海中医药大学《裘沛然》、上海理工大学《刘湛恩》等均是校园佳作,在润物细无声中彰显思政价值。

()评价检验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于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可操作性、实效性、科学性效果更为显著,思政理念融合可实现现阶段的教学德育渗透,可大幅度提高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认知及理解,并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继而实现良好的高校课程改革创新。

高校完成课程思政实践过程中,应结合教学特点适当转变课程评价体系,现阶段高校课程评价主要以期末测试为主,辅以部分过程考核,但在实际教学中,并未结合思政理念设计特定评价体系,这就导致学生无法切实了解自身思政理念掌握程度,继而导致课程思政实践效果不佳,因此需围绕教学内容、模式、设计展开,将思政评价纳入课程评价中,并适当调整成绩评价、过程评价、思政评价比例,将教师评价、生生评价相融合,突显课程思政德育得知,此方式可通过客观评价加深学生自我认知程度,更好地完成课程反思,借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推动高校思政实践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教学方式从创新成为高校课程改革重点,同时在素质教育目标下,课程思政化成为教育事业发展必然趋势,因此可引导学生合作协同加强课程交流,并赋予课程思政意义价值,构建思政教学情景,并转变传统教学评价结构,从思政教学角度实现评价检验创新,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系统化知识结构,将思政完美融入高校各课程中去。

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喀什大学南疆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