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大学 | 中心首页 | 中心概况 | 中心动态 | 推荐阅读 | 项目成果 | 研究队伍 | 人才培养 | 规章制度 
 今天是:
当前位置: 中心首页>>推荐阅读>>思想政治教育>>正文
高校师范类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实施探究
2022-04-26 17:18     (点击: )

左俊楠,董莎莎,李玉峰   西部素质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作为思政育人的主阵地,高校在提升自身政治站位和思想认识的同时,要使作为“主力军”的教师在课堂“主渠道”上发挥课程“主战场”的作用,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导融为一体,使所有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而教师教育课程是培养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师德修养与教育能力的主渠道,在教师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最为关键的内容。因此,本文拟对高校师范类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实施加以探究,以期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一、高校师范类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实施的意义

(一)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

课程思政是“课程”与“思政”两个词的有机结合。课程思政是将思政教育寓于、融入除思想政治类课程外的各类课程的教育实践活动的总和,即在高校中,将思政教育的内容、目标融入所有专业课程中的各教学环节,使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理论课程教学共同发挥思政教育功能。高校师范类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是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课程体系。教师教育课程思政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就是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在各类教师教育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从而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高校师范类专业教师教育课程应通过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建设“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的课程体系,形成将传递知识与价值引导融为一体的联动育人效应。因此,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地实现师范类专业对师范生德育素质目标培养的必然要求。

(二)课程思政是开展师德师风教育的根本保证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教育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突出课堂育德、典型树德、规则立德,引导学生树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职业理想,培育爱国守法、规范从教的职业道德,培养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把对家国、教育、学生的热爱融为一体,自觉以德立身立学、以德施教,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师德师风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实践和反思,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并于实践中发现问题,于反思中解决问题,最终在二者的良性互动中逐渐加深教师对职业道德规范的理解。教师教育课程主要强调育人为本、终身学习及实践取向的基本理念,这三个基本理念分别强调了教师教育课程的实施目标、实施方式和实施载体。育人为本强调师范生培养要重视学生正确学生观、教师观、教育观和必备的教育知识与能力的形成,把学生对教师专业的内在规定性理解作为根本目标;实践取向强调的是师德培养的载体,体现的是为师范生提供践行师德的基本条件;终身学习体现的是师德培养的过程和方式,强调师德养成是不断实践、反思、提升的过程,应避免进入急于求成的误区。师范类专业学生可以通过教师教育课程接受系统的师德理论教育,在实践反思中践行职业道德,进而形成优良的师德师风。因此,在教师教育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是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培养学生践行师德能力的有力保证。

(三)教师教育课程是践行课程思政的重要途径

教师教育课程中有许多教学内容蕴含思政元素,是践行课程思政的重要途径。以教育哲学为例,教育哲学是教育性和哲学性相统一的学科。从教育性来说,由于教育活动是具有价值指向的实践活动,所以教育哲学必然具有其价值性和实践性;从哲学角度来说,教育哲学又表现为对人类认识和实践的批判性反思,因此教育哲学需具备反思和批判的功能。教育哲学课程的价值性、实践性、反思性、批判性和课程思政及教师教育课程对教师的能力要求高度契合,因此教育哲学课程必然在教师教育课程思政中起到重要作用。

教育哲学的价值性主要表现为研究者在论述教育哲学主张时总存在一定的价值立场并追寻一定的价值理想。当前教师教育哲学的价值立场主要表现为教师要做具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四有”好老师。实践性与反思性是教育哲学的重要特征,教育哲学的研究来源于对教育实践的反思与批判,而反思与批判的目的是为改进教育实践服务。课程思政恰好为这种哲学实践批判引导了方向。课程思政要求培养学生能学能思、能知能行的品质,不断增强学生敢于创新、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因此教育哲学课程已成为培养未来教师价值引领、终身学习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高校师范类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实施的现实诉求

(一)教师教育发展的现实要求加强价值引导

目前,高校设置的师范类专业群已成为培养师范生的重要基地。然而,高校针对师范生的培养取向已出现诸多误区,如有些高校更加关注优势学科群的发展,逐渐造成教师教育边缘化;有的高校专注“为师之技”,过分强调技术、技巧,导致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被过分技术化;甚至有些高校把教师培养成缺少内在精神成长的“教学机器”,从而忽略了对教师内在精神的培养,轻视教师教育课程的理论价值。课程思政的基本理念为教师教育课程发展指明了方向,教师教育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是促进教师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即教师教育课程不仅要培养师范生教师专业技能,更要注重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培养师范生的传道情怀、授业底蕴和解惑能力。

(二)教师教育发展的现实要求加强实践养成

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为加强课程实践性,但目前多数高校师范教育还未完全打破高校与基础教育的培养界限,合作深度不够,还处于事实上的封闭式培养阶段,即教学任务由教育学类教师承担,学生缺乏与中小学幼儿园实际教学沟通交流的渠道,教师教育课程内容的讲授在一定程度上远离现实教育情况,导致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因缺少对教学实践的认识和感知而无法有效地把握教育教学的规律。课程思政对实践类课程有明确要求,要求专业实践课程应注重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并引导学生形成较强的行动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师范类专业应在课程思政的基本理念指导下不断探索教师教育课程实施方式,加大高校与基础教育合作力度,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高校师范类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实施的基本路径

为了明确课程思政实施的方式,本研究结合教育哲学课程教学实践,探究了高校师范类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实施的基本路径。

(一)提高教师课程思政基本素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更是课程思政实施的主体,教师应在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渗透师德养成教育。教师的道德品质与教学能力决定了课程思政的质量。2018年,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 年)》,明确提出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的殷切希望和要求作为教师师德教育的首要任务和重点内容。加强师德养成教育,用‘四有好老师’标准、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四个服务等要求,统领教师成长发展,细化落实到教师教育课程,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对教育哲学课程来说,其教学的组织者是教师,培养的学生是未来的教师,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为师之道,重在学养,贵在师德”,师范生的师德养成、品格涵养、思想淬炼重在课程教师的示范、引领。因此,教育哲学课程教师必须努力提升思想境界、道德品质和政治觉悟,育人者先自育,把自己淬炼成高尚道德的化身和求实精神的本体,在课程教学中通过一言一行引领师范生形成高尚纯洁的思想品质,指导师范生努力学习、求真务实、仰望星空;引导师范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师范生形成正确的儿童观、学生观、教师观、教育观,从而完成教育哲学课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及师德培养“润物细无声”的沉浸式过程。

(二)明确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确保人才培养正确方向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一切课程都需围绕这个总目标设计具体育人目标。教师教育课程育人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培养未来教师形成正确的价值立场,因此教育哲学课程的育人目标是引导学生理解与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教育本质、人性、价值论、认识论、伦理学、美学、社会学、文化学等理论观点,使其能够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分析与解决教育实践问题,不断增进教师理性自觉、检验教育命题(概念)、培育健康教育舆论环境、深度分析讨论教育问题的能力,进而能坚定教师教育价值立场,正确处理国家本位与个人本位、功利取向与人文取向、集权与分权、公平与效率、平均主义与精英主义之间的关系。教育哲学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的达成最终要以学生在完成上述目标时获得的满足感为检验依据。而只有明确教育哲学课程的育人目标,才能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围绕目标进行,从而发挥其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不断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三)优化课程思政内容,提炼思政育人元素

教育哲学课程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能够帮助师范生在掌握心理理论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对教育实践、教育问题的分析和批判能力,从而解决“为何教”和“教什么”的问题。教育哲学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其在培养师范生马克思主义信念养成能力、反思与批判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能力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育哲学课程最终设计了相应的思政内容,依次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发展历史及当代作用、教育的本质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理想、人性论及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人性关怀、认识论及批判性思维、价值论及我国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伦理学与教育伦理、社会哲学与社会主义公民教育、文化哲学与中国文化使命与自信。如此,围绕上述提及的课程思政内容进行梳理,就能形成相对完善的课程思政内容体系。

(四)构建翻转式育人模式,在辩论、讲座中提高反思批判能力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中强调了教师教育课程要突出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精神,构建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应该强调翻转式教学模式,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通过线下教学、线上辩论、课余讲座等方式突破教学时空限制,提高师范生融入教学实践的质量、深度和广度。因此,教育哲学课程要把学生的实践反思能力培养和价值观构建能力培养作为课程建设的根本任务。除了课堂教学,高校还要邀请实践基地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定期针对教育哲学课程举办课堂专题讲座,以分享教育实践中真实的教育故事,为学生思考真实教育问题提供新鲜土壤;通过持续实施“主题辩论赛”,让教师和学生深度互动起来,使教师的教有效转化为学生的学,从而不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新解决问题的学科思辨能力。

(五)建立与课程实施配套的评价体系,提升综合育人成效

教师教育课程评价必须以相关文件为导向,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体验等方面的评价。为了更好地体现知识习得与能力养成相统一的学习过程,教育哲学课程应注重采用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质性评价和量性评价相统一的方式进行评价,且注重对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实践思考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进行评价。通过学习通网络教学平台建立学生在线学习档案,将学生线上学习的时长、线上交流讨论的表现、线上作业等作为过程性考核的重要指标,以全面而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提升综合育人成效。

总之,高校师范类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实施在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高校教师应不断提高教师课程思政基本素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明确课程的思政育人目标,确保人才培养正确方向;优化课程思政内容,提炼课程中思政育人元素;构建翻转式育人模式,在辩论、讲座中提高反思、批判能力;建立与课程实施配套的评价体系,提升课程综合育人成效。通过在教师教育课程中加强对学生的价值引导,锻炼学生的实践反思能力,最终构建课程“大思政”新格局。

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喀什大学南疆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