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大学 | 中心首页 | 中心概况 | 中心动态 | 推荐阅读 | 项目成果 | 研究队伍 | 人才培养 | 规章制度 
 今天是:
当前位置: 中心首页>>推荐阅读>>思想政治教育>>正文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四位一体”协同机制研究
2022-05-09 12:18     (点击: )

万柯彤   现代交际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模式的变化为大学生发表爱国言论、践行爱国行为搭建了广阔平台。《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唱响互联网爱国主义主旋律的要求,这为互联网时代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现实课题。“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

一、互联网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现实境遇

互联网丰富的信息资源、多样的新媒体平台和技术为教育形态由现实向网络延伸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情感认同、话语表达、制度保障带来新境遇。

1.丰富了传统爱国主义教育资源

互联网作为信息资源库,具有信息容量丰厚的巨大优势。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共享性特点使自然物质资源、中华民族精神资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这些不断充实的资源显现或潜藏于各类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和网络平台,充实了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是保障爱国主义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题材和载体。大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和新媒体,自主搜索并获得丰富的爱国主义知识,进行爱国主义自我教育、自我塑造和自主选择。

2.新技术激发传统爱国主义情感认同

网络的交换性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大学生借助多样化的信息渠道抒发爱国情感,频频掀起网络爱国主义热潮。党和政府、学校、社会各层力量凭借慕课、ARVR5G等新兴技术,创造了生动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情境,强化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体验。

3.新媒体革新传统爱国主义话语表达

传统的爱国主义宣传是以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纸为代表的主流媒体,通过立意高、说理深、思辨强的理论文章与时评,展开充满科学性、逻辑性的爱国主义理性叙事。互联网时代,以微博、微信、抖音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不断出现,人人均可通过个体身份与自媒体视角解读和创作各类文化作品,展开充满亲和力、生动性的爱国主义感性叙事。理性与感性内容的交织并存,构成了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话语表达方式。

4.大数据强化传统爱国主义制度保障

《纲要》明确提出把爱国主义精神融入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这是以法治力量保障爱国主义教育持续有效进行的体现。互联网以收集数据的便捷性、及时性,对大学生用网行为展开大数据分析,高校可掌握大学生用网行为发展演变规律,让爱国主义教育有的放矢,为爱国主义制度建设和法治保障提供方向指引和数据支持。网络为制度建设提供数据支持的同时,复杂多变的互联网环境也给不良信息传播提供了自由空间。

二、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

为了解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状况,对天津市 4所高校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回收有效问卷 540份,学生涵盖人文社科、理、工等专业,其中男生占 46.30%,女生占 53.70%;本科生占 68.52%,研究生占 31.48%。根据调查数据,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具体表现如下:

1.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未有效整合

大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偏好,可为教育资源的投放重点提供参考。途径偏好按照选择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网络视频”(89.07%)、网络文字”(77.96%)、思政课堂62.41%)、“广播电视新闻报道”(64.81%)、纸媒时评60.00%)、网络社区问答57.78%)、社会实践”(55.37%)和主题活动50.37%)。这反映出互联网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36.11%的大学生可以准确说出 5种以上获取完整而系统的爱国主义课程、理论、案例的网络途径,这些途径大多源于学校宣传(55.56%),受政府(18.15%)、社会(19.26%)和家庭(7.04%)影响较小。可见互联网时代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促使爱国主义文化作品接地气、易传播,激发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其短小精悍的特点使教育内容碎片化,丰富的教育资源并未得到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充分利用,影响了教育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2.良莠不齐的信息冲击情感认同

爱国主义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现象,借由文化建构而成、以国家之名倡导和确立的意识形态叙事、身份归属意识和存续发展力量。据调查,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途径的信任度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官媒信息”(88.70%)、课堂书本知识”(86.67%)、官方网站79.07%)、网络视频或文章”(65.19%)、综艺节目或纪录片54.81%),大部分人对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86.85%)和传播方式(82.22%)表示满意,说明爱国主义教育传播载体得到了大学生的认可。但仍然有 23.89%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不能独立辨别信息背后所蕴含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文化属性”,由此可见,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冲击着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认同,仅依靠技术创新拓宽传播途径尚且不够,还要加强爱国主义网络内容建设,以文化自信激活爱国主义情感归属。

3.爱国主义教育话语表达需求多元化

爱国主义教育话语解释力直接影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调查显示,96.30%的大学生在学校以不同形式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56.85%的大学生认为教师可以生动地解释爱国主义, 37.96%的大学生曾经和老师针对爱国主义进行深入探讨。大学生普遍认为官方话语很有必要(93.15%),愿意接受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爱国主义教育的官方话语表达方式(88.52%)。虽然社会媒体积极采用生动的网络话语赋予爱国主义教育更多新创意,力图让官方话语生活化,但仍然有 74.26%的大学生认为媒体的话语缺乏亲和力。65.93%的大学生表示曾经和家人探讨过国家时事政治或热点新闻,大部分学生认为在与家人的探讨中增进了自己的爱国情感。面对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不同环境,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话语表达的需求有所不同,他们既需要具有时代性、权威性的官方话语,又需要具有亲和力、解释力的教学话语,以及接地气、有朝气的传播话语。

4.制度建设和法治保障任重道远

互联网即时性、快捷性的特点会增加防范破坏性舆论的困难,开放和匿名的网络环境极易滋生不文明话语和非理性表达。据调查,94.63%的大学表示曾经遇到过不良信息网站, 37.22%的大学生选择举报、告诉老师或家长,部分学生选择了“关掉网页,不举报”(47.59%),12.97%的大学生会继续浏览不良网站,2.22%的大学生会传播给他人,能够以理性的态度主动抵制网络不良行为的大学生较少。此外,9.63%的学生从未了解过与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87.04%的大学生从未怀疑过自己的用网行为是否合乎规范,72.41%的大学生虽然与家人探讨过用网行为规范,但大多数只是被家长限制用网时长(88.24%)。互联网时代强化制度建设和法治保障任重道远,不良信息的源头监管、信息查访、信息控制亟须政府建立制度和法治保障,也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指引、约束和规范。

三、提升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效的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应肩负起应有责任,切实发挥政府保障作用、社会依托作用、学校主导作用和家庭基础作用,建立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四位一体”协同机制。

1.整合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教育内容

科学有效整合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不是简单地组合或叠加,而是在遵循爱国主义教育规律、发展逻辑基础上合理配置资源,协调互促。政府作为资源开发的主导力量应明晰责任,狠抓落实,根据开发目标聚合资源,完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配置的财政、法律、行政等保障机制。社会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大课堂应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资源供给,以大数据、云共享等技术为手段,打造云共享数据库,收纳优秀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程、经典爱国主义案例、爱国主义教育先进理论等,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学校作为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应遵循大学生自身的成长规律,善于挖掘政府和社会提供的优质教育资源,并在课堂上和社会实践中创造性地加以运用。有调查研究表示,在有军人出身或曾受到国家资助的家庭中成长的青年有着较为浓厚的爱国观念,家庭教育过程要用生活的点滴小事引导大学生建立爱国主义情怀。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协同开发与整合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教育内容,提高资源集成力度与利用实效。

2.强化文化建设,互联互通情感认同

文化作为链接个人与祖国的精神纽带,只有在充分理解和认可自身历史和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对民族的热爱和国家的认同。政府要加强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和实践统筹,夯实爱国主义精神根基,发挥民族英雄和革命英烈作用,通过表彰先进典型筑牢爱国主义精神品格。社会各界应当发挥依托作用,烘托爱国主义教育良好氛围,打通现实与网络双渠道,鼓励创作底蕴深厚的网络文艺作品,利用网络信息传递的快捷性将其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学校要借助政府和社会营造的爱国主义氛围,通过组织红色基地现场教学、集中观看网络直播、线上线下理论宣讲等活动,共同打造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场域。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我国历史上不乏各类以家训、家书为表达方式的家风教育,充分说明家庭对培养青年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起到的重要作用,是建构社会成员家国情怀的情感基础。强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认同,政府、社会、学校、家庭不能各行其是,而是要把文化建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彼此关照、相互衔接,让爱国主义文化底蕴更加丰厚。

3.聚合媒体声音,共言共传话语表达

互联网是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划清网络舆论场中的政治红线,以政治性的话语为爱国主义网络舆情指明是非方向,增强爱国主义教育话语说服力。学校要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把爱国主义教育的抽象理论蕴含于生动活泼的表述之中,以学理性话语提升爱国主义教育感召力。思政课教师应深刻理解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要义,主动深入网络空间,以理性深邃、情感真挚的爱国话语打动大学生。学校在面对热点事件时,要善于挖掘其中的爱国主义要素,借助大众传媒力量为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宣传积极向上的主流思想,将党和政府的官方话语民间化、学校教育的学术话语生活化,同时加强舆论自我监督,避免话语的过度戏谑化。家庭要注重家教建设,根据大学生个体的心理特点、成长经历或家庭境遇教导大学生坚持爱国和爱家相统一,以生动性的话语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解释力。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以创新性表达构筑话语合力,使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话语丰富多样、简单易懂、生动活泼,促进爱国主义教育话语“活起来”“萌起来”。

4.加强制度保障,共建共管用网行为

制度体系是做好爱国主义教育的长效所在,应着力构建系统完备、运行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制度体系。政府要在宏观层面加强顶层设计、政策执行、机制构建、资源集成、力量协同、评价质量等方面的制度,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对网络犯罪或失范行为进行处罚,在立法、执法各个环节引导人们树立自觉的爱国意识、理性的爱国情感和自发的爱国行为。社会各界落实制度要求,不断发展完善互联网技术,提高互联网的管理水平,在不良信息的源头监管、信息查访、信息控制等各个方面发挥作用,利用科学技术的专业性在源头上进行技术干预和控制,社会民众主动学法用法,配合政府做到全民监管。学校要坚持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固根本,紧扣大学生成长需求做好互联网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调研,在微观层面细化具体举措,参与爱国主义教育制度设计,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内驱力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牵引力。父母作为孩子的首任老师要以身作则,对大学生的用网时间、用网内容进行合理监督,配合政府、社会和学校在制度保障方面打好“组合拳”。

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喀什大学南疆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