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大学 | 中心首页 | 中心概况 | 中心动态 | 推荐阅读 | 项目成果 | 研究队伍 | 人才培养 | 规章制度 
 今天是:
当前位置: 中心首页>>推荐阅读>>思想政治教育>>正文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
2022-09-19 11:54     (点击: )

                                       范方红,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与时代性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它总是根源于一定的社会存在,并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对红色文化的理解,要放眼世界,着眼长远,要从整个共产主义的历史进程中来把握它的深刻内涵。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特殊意义的物化形态、精神形态和制度形态成果的总和。物化形态成果是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主要是红色资源。它是革命战争年代、改革开放时代的“人”“物”“事”的统一。其中,“人”是指以仁人志、革、功;“物”是“人”所用之物或者其战斗、工作、生活过的旧址、遗址;“事”是有特殊意义的活动或事件。红色文化的精神形态成果主要指革命精神和奋斗精神,它是红色文化之魂,其具体表征为党在革命时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及延安精神等,在、雷、“两弹一星”精神和抗震救灾精神等。红色文化的制度形态成果主要指法规制度,这是创造红色资源以及革命精神、奋斗精神的法规制度,具体包括党的三大法宝、三大民主、三大作风以及党的法规制度等。物化形态、精神形态、制度形态共同构成红色文化的完整系统。形成了一个由内向外扩散,再从外向内延伸,三者相互联系,互促共生的层次结构。红色文化更需要创新。随着时代主题的不停转换,我们赋予红色文化鲜活的意蕴和与时俱进的品格,不断丰富它的精神内核和物质外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红色文化精神内核的最新和最富有概括性的表述。它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维度明确了我们要实现的价值目标、遵循的价值取向和遵守的价值守则。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是对红色文化承载的价值理想最全面、最切实的阐述。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的嵌入,红色文化的活感。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既寓于一定的物质外壳之中又需要其来展现自己。红色文化基地是集中反映其精神内核的物质外壳,它承载了红色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在信息多元化、碎片化条件下,加强红色文化基地建设更具有紧迫性。红色文化基地建设中除了继续深度开发已有的基地,还要着重开发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出来的“人”“物”“事”,使红色文化的物质外壳具有时代气息,通过它展示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一、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生存发展的意义。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实现中国梦的中、政、社息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特殊的意义。

 

1. 为大学生确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提供精神支柱信念。它是引领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革命先烈、仁人志士在敌人的严刑拷打、威逼利诱之下忠贞不渝,就是因为他们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平时代共产党员的先进人物能够公而忘私,自觉抵制糖衣炮弹,也。可是,面对滚滚而来的市场经济大潮,党的一些干部逐渐丧失了自己的理想信念,丧失了党性原则,走上了意志,经受不住市场经济的考验。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缺失”位列之首。88.0%的受调查者认同“信仰缺失、道德滑坡”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病”, 57.5%的受调查者认为信仰缺失主要表现在官员群体上。无情的现实凸显了对公民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迫切性。绝大多数大学生是积极向上的,但是也有一部分存在理想信念缺失的状况。不良的社会现象以及多元文化相冲击等多重因素的叠加下,有的大学生迷失了方向,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红色文化教育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红色文化高扬共产主义的大旗,无数可歌可泣人物的壮举彰显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不可摧的力量,令大学生肃然起敬。大学生在红色文化的浸染中,有助于逐渐确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2. 为完善大学生人格提供精神滋养。人格是个体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与后天特定文化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稳定的个性、气质、价值观念以及由此形成的尊严、魅力等。大学教育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1977 年全美教育协会提出,学校不限于培养学生“成为生存于社会中,它、获现的、具备着能够缔造美好社会的能动作用的人——一、具、自”。红色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必要内容。它蕴含了爱国主义的情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乐观主义的人生态度、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为大学生人格完善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当代大学生处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再加上他们当中很多是独生子女,少数人存在一些心理问题或是人格方面的缺陷。比如马加爵案件、林森浩投毒案等让人触目惊心,他们作案的,作。所以培养人格健全的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如张伯苓所说的“造成完全人格”。大学生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能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不断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让红色文化内化为学生稳定的人格品质。”

 

3. 为培养大学生优良道德品质提供精神指引。

 

教育的根本宗旨在于明德启智,教人向善。明德即明辨是非,砥砺心力,追求崇高,提升品德。康德指出“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月异、有加无已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1922 年,梁启超应苏州学界邀请作了一场演讲。他向在座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进学校?”他给出的答案是,求学问为的是学做人。他说一个人在学校里所学的专业知识,都不过是做人所需的一种手段。而要成一个人,总要具备三德——智、仁、勇,实现了的状态便是“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不,道会“病”之一。连助人为乐都有可能受到讹诈,让好人流血又流泪。可是道德越是处于困境,越发显得优良道德品质的可贵,越发需要在社会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特别是对大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培养。红色文化体现了智者深邃的智慧、仁者情系天下苍生的情怀和勇者舍生取义的壮举的统一,为大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精神素材。

 

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一些人戴着有色眼镜看待红色文化,加之客观条件的制约,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遇到不少限制:虽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红色文化的内容,但内容有限,各门思政课之间的配合度欠缺;虽然在一些重要纪念日大学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活动,但远远没有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虽然进行了红色文化实践教学,但由于客观条件制约,广度和深度有限,实效性较弱。以上这些因素都制约了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我们必须打破这些瓶颈,促进它们的深度融合,其主要路径如下。

 

1. 融入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丰富大学生的文化文化。具有操作性的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构建全方位的渗透体系。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保证。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红色文化才能焕发生机,经久不衰,才能充满活力。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时,创新的理念要贯彻始终,要把握时代特征和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运用鲜活的内容、丰富的形式,与大学生成才的实际需求契合,与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交融,红色文化才能散发出它本应有的精神魅力,大学生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把握它的精神实质。红色文化在融入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时,要注意各门课程的配合和协调。根据五门课程的内容和特点,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渗透为主,其它课程渗透为辅。形成一个相互衔接、相互呼应、相互支撑的体系,不至于掉入低水平重复的泥坑。教师要引导大学生如何从红色文化沉淀中寻找自己的历史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如何通过红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解决现实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通过系统学习让红色文化植根大学生的心灵,大学生既掌握工具理性,又具备人文素养。大学生在红色文化的滋养下,增强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而自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 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促进大学生的文化浸润。校园文化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高校校园文化由物质性文化、观念性文化和制度性文化构成。其一,高校物质性文化是精神性文化的外在表现,属于显性文化,它包括校园建筑、校园景观、校园环境、校史馆等。高校物质性文化建设为红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文化心理背景和活动载体。大学的校园建筑、校园景观、校园环境既要突出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注重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又要显现红色文化的历史画面,使大学生直理念。其二,高校观念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核,它体现了一所学校的价值观、审美标准、思维方式、办学理念和理想追求。它寓于各种文化、卫生、体育和科技实践活动中。高校要以道德建设为中心广泛开展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友善教育、节俭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等主题活动,开展“感动校园模范人物”“自强之星”等评选活动,利用各种纪念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艰苦奋斗精神教育活动,让大学生在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中受到滋润和熏陶。其三,高校制度性文化是高校行为与活动的习惯、规则,它既是精神文化的产物,又是物质文化的工具。它在协调个人与高校、高校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增强高校的凝聚力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的制度性文化建设过程既是传承红色文化的过程,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红色文化的培育过程。制度制定过程中的广泛征求意见体现了平等、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理念,制度执行过、平。制度性文化既确立了高校的行为规范,又蕴含了红色文化的精神,是培育大学生必不可少的环节。

 

3. 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实践教学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要环节,红色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素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活动中,一种方式是构建“红色”虚拟实践教学体系,即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模拟真实的实践教学环境,把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现场教学录像、电视专题片等形成虚拟或仿真的教学体系,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受众广、成本低、效率高,缺点是现场感差。另一种方式是到红色文化基地实地调研。如参观、考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重走长征路等各种活动。这种方式的优点是震撼力强、冲击力大,缺点是受众窄、成本高。这两种方式,高校可依据自身的资源条件灵活采用。从实际效果来说,亲自去红色文化基地考察、调研更乐于为大学生所接受,综合影响力更强一些,但其制约因素也比较多。要破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费短缺以及相关的政策、制度不配套等问题,绝非一日之功,也绝非高校一家之事。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德育为先,全社会都要关心大学生的成长,它不仅需要人们认识上的高度契合,更需要人们行为上的实际支持。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参与机制,实现高校与社会的双向良性互动。通过红色文化深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润后,逐步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喀什大学南疆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