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大学 | 中心首页 | 中心概况 | 中心动态 | 推荐阅读 | 项目成果 | 研究队伍 | 人才培养 | 规章制度 
 今天是:
当前位置: 中心首页>>推荐阅读>>教师教育>>正文
教师教育力提升与“双一流”背景下教师教育综合化改革研究
2022-04-22 11:08     (点击: )

龙宝新   教育科学研究

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教师教育改革重要文件《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教师教育综合化改革再度成为教育界热议的话题。自 1999 年启动至今,中国教师教育综合化改革已进行 20 年。虽然开放化、高规格、混合型教师教育体系日益完善,但综合化内涵建设仍步履蹒跚。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重塑综合化内涵,研制综合化指数,导航教师教育事业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优质综合化之路,其时代意义尤其明显。

一、“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教师教育

学科综合化重构学科是教师教育专业的依托,学科综合化是教师教育综合化的核心,文理学科与教师教育学科耦合是教师教育综合化实践的关节点,一流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在师范大学综合化和综合大学办师范过程中具有战略意义。

(一) 一流教师教育学科体建设是教师教育综合化的奠基工程

在当下,一批师范院校开始在“师范化”与“综合化”之间徘徊,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深陷“学科虚化”“学科失宠”“学科混战”的“三重焦虑”中,微妙地影响着该学科发展的前景、轨迹和命运,整合各专业学院中教师教育学科开始有所行动。相对而言,参与教师教育的部分综合大学则深陷教师教育学科建设被边缘化、二流化的危机,师范性与学术性有机关联、深度耦合、合作共生、凝为一体的教师教育学科体难以成形。在这种形势下,夯实教师教育学科综合化内涵,提升教师教育学科的“四度”,即学科支撑度、学科融合度、教师培养关联度和师范文化清晰度,构建一流教师教育学科体,无疑是创建优质教师教育综合化的奠基工程。

(二) 一流教师教育学科体是教师教育相关学科构成的学科共生体

所谓“学科体”,就是学科体系内部构成要素或子学科间有机关联、深度融合、合作共进、凝为一体的学科联合体、有机体和共生体,其根本特征是:整体性、内生性、关联性较强,一体化程度高,便于对外界制度环境进行整体化的响应和应对。与时代相适应的一流教师教育学科体是围绕学科教师培养或教师教育二级学科这一中心,聚焦整合相关学科,由此成为一个内部互动关联、结构功能俱佳、自我统整力最强的学科架构。这一新型教师教育学科体的构成环节是:作为学科统摄地位的教师教育学,作为基础学科构成的教育学心理学、文理学科和相关通识学科,以及作为实践操作性学科的学科教学论和教育技术学。这三类学科的交叉枢纽是:其一是学科统摄点 — —教师教育学,其作用是统筹相关学科,使其在教师培养工作环节上各安其位,并发挥独特职能;其二是教师工作实践,其作用是全方位调控大教师教育学科的布局、构成和变革,这一功能是借助学科毕业生在教师工作岗位上的反馈信号来实现的。在教师教育学科体中,维系其内部高度统一和深度融合的力量是教师教育学的学科理论综合与教师工作实践中的学科实践融合。教师教育学科体正是在相关学科构成的“学科联邦”“学科综合体”“学科共生体”中存在发展的。

(三) 一流教师教育学科体建设是殊途同归的过程

不同教师教育大学建设一流教师教育学科体的路径是不一样的:综合大学必须坚持“小而精”“学院主体”“高端办学”等理念,走书院化、学院化办学之路,培育师范文化生态,瞄准高层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方向开展办学活动,不断增强其对学院外文理学科的吸附力和融合力,促使高水平教师教育学科体在教育研究院系这一“微环境”中形成;师范院校要在“大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框架中统整教育学科和文理学科,加强与文理学科的互动,促进学科教育学、学科教学论、学科教育心理学、学科教育技术学和学科教育史等一系列交叉学科出现,并借交叉学科培育来有力支持学科教师培养和学科师范方向建设,努力打造文理学科的教师教育学科特色。

二、中国教师教育综合化的理念和路径探索

中国教师教育综合化的现实路线是理念先驱与实践探索复合的产物。在理念上,追求中国化、“双高”化是其思想逻辑;在实践中,于多样化路径中作出最优化选择是其行动逻辑。

(一) 中国教师教育综合化的异化形态概览

教师教育综合化改革是围绕“本真综合化”理念这一内芯展开的波浪式推进过程,它允许改革者对综合化内涵作出校本化、时代化、中国化的解读与表达,允许改革实践适度偏离本真综合化的理念。然而,改革一旦完全脱离、背离教师教育综合化理念的牵引半径或引力范围,就可能蜕变为综合化的异化或病变形态,给改革的健康深入推进带来重重障碍,尤其是“挂羊头卖狗肉”式的综合化改革甚至会污染我国教师教育事业的纯洁机体。这些病态教师教育综合化现象可以归为四类:(1)教师教育边缘化,即在师范大学综合化改革中出现教师教育地位弱化、办学倾向“去师范化”,综合大学中教育学地位不高等现象;(2)功利性综合化,即在追逐师范大学办学效益最大化意图下启动的一场综合化改革,其病根是动机不纯,试图借此提升其业界排名、市场占有率和办学经费募集能力;(3)借壳式综合化,即借助师范的名义和外壳发展非师范专业、非师范学科,将教师教育资源悄然“挪用”到非教师教育专业、机构和院系中;(4)办学同质化,即在综合化中,师范大学的教师教育特色和优势消失,以至退化到与普通综合大学毫无二致的状态,进而偏离做大做强教师教育的初心。

(二) 中国教师教育综合化的初心回归

面对上述病态现象,笔者强烈呼吁:坚守纯正教师教育综合化的初心和边界,彻底根治病态教师教育综合化的滋蔓!教师教育综合化要回归初心、守正务本、青春常在,就必须与各种离心式、忘本式、异化式综合化路径划清界限,力保教师教育综合化走在一条健康、正向和本真的轨道之上。进言之,坚持“三保原则”是中国教师教育综合化的现实行动。

其一是保持师范教育的主体性和合理伸缩度。一方面,“师范教育主体性”含义应当是相对稳定的,它既包括内涵和实力意义上的“主体性”,还包括外延和数量意义上的“主体性”,二者相互印证、相互支持,共同夯实师范大学“师范性”品性;另一方面,“师范教育主体性”是有伸缩性的,这是因为:“师范教育主体性”没有绝对精准的量化指标,在具体发展轨迹上,它始终体现为一个波动范围或区间值。师范大学不一定是清一色的师范生、师范专业、教师教育学科,应该有适度的非师范生、非师范专业、非教师教育学科的加入;承担师范教育的不一定全是清一色师范大学或高水平师范大学,它允许一定比例的非师范院校尤其是高水平综合大学的参与。

其二是保持教师教育事业的定力。所谓教师教育事业的定力,就是大学始终坚持基于教师教育事业本心、本意和本真的稳固办学动力,就是持续坚守师范教育事业本位、本体、本业的意志力、情感力和价值力,具体包括:坚守奉献教师教育事业的纯洁动机,坚守发展教师教育学科的纯正意图,坚守做强做大教师教育事业的纯真信念等。

其三是保持“教师教育力”的持续增长。教师教育力是一所大学在教师培养工作上体现出的综合实力,是其在承担教师教育工作方面体现出的实际能力。无论是何种教师综合化形态和路径,其中一以贯之的都是“教师教育力”的培育和提升问题,是教师教育事业的目标统合力、学科整合力、专业竞争力、教师培养力、行业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等的系统提升问题。用教师教育力变化态势监测来评量教师教育综合化的品质,导航教师教育综合化的健康推进具有科学性。

(三) 中国教师教育综合化的理念审视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教师教育综合化具有全新的内涵,即“中国特色的优质综合化”,中国化、“双高”型教师教育综合化。当代中国追求的是基于师范性、专业性和中国性的教师教育综合化,是以“双高”为特征的高级专业化、内涵综合化和开放综合化,是师范为本、非师范为辅的成长型综合化。

当代中国需要的教师教育综合化一定是“立足中国现实国情,服务中国基础教育,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化,而非国际意义、通用意义、标准意义上的综合化。教师教育综合化改革的首要任务是立足现实国情、正视发展阶段、回应现实关切,遴选出最适合自身需求的综合化选项,持续提高优秀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和供给能力。当代中国教师教育综合化决不能走“国标”路线,而应立基成长阶段的教师教育综合化国情,充分考虑我国中小学教师培养要求,有效盘活国内教师教育资源,最大化地适应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特殊要求。中国教师教育综合化的最终目标是在各种综合化路径的磨合、共生和竞争中持续提升教师教育综合化的品位,确保教师教育力的永续增长,力促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教师教育综合化形态早日定型。

所谓“双高”综合化,就是依托高水平师范大学与高水平综合大学的联盟,立足高水平文理学科与高水平教育学科联动的教师教育综合化理念和实践。在教师教育改革体系化推进中,综合化只是改革的手段和途径,而非终端目的,培育优质教师教育资源才是综合化改革的内核和实质。为此,“双高”综合化的融合点是新型教师培养目标的确立,即造就“学科中的教育专家”而非“教育中的学科专家”。现代师范生的首要资质条件是高水平的学科知识和学术修养,其次才是高水平的知识表达力和人格影响力,二者间的逻辑关系不可颠倒。“双高”综合化是兼容、兼求未来教师“学术”与“教术”双馨的一种优质综合化,是当代中国教师教育事业真正需要的“综合化”形态。

(四) 中国教师教育综合化的行动路线

在教师教育综合化路径中,综合大学办师范教育与师范大学综合化是殊途同归、合作共谋的关系,二者共同携手培养优秀教育人才或卓越教师。其中,强化师范性、促进教育人才成长才是根本,瞄准综合性、推进综合化只是教育人才成长流程中的一个链环或手段而已,教育人才的培养品质是所有综合化路径合法性和效能性的最终量具。

一方面,师范院校综合化必须走“杂交育才”的路径。从教育人才成长角度来看,教师教育综合化的合理性在于其顺应了师范人才成长的规律和要求,而其能为师范人才成长提供的独特服务是:其一,借助学科综合和“杂交”提升师范生的学科知识与PCK知识品质;其二,借助专业综合和“杂交”为师范生提供多样化的专业发展服务;其三,借助师范院校与非师范院校的联手和竞争促使更合身、更个性化的师范生教育服务形态形成;其四,借助课程与教学的综合带动师范生素养结构的优化;其五,借助教学团队的综合来提升教师教育者的团队胜任力。在教师教育综合化进程中,教育人才的成长成功始终是第一位的,综合化的改革者必须善于利用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监测手段来及时判定综合化的方向和品质,而不是“坐而论道”式地对教师教育综合化现象乱发空谈。

另一方面,综合大学办师范必须走书院化、学院化改革之路。为实现高端综合化育才的目标,教师教育综合化改革必须在“双高”原则下加快教师教育体系的优化重组和动态分流,持续增强教师教育事业对优质、高端教师教育机构的吸引力,让教师教育事业共同体不断壮大。就当前而言,国家应在坚持重点师范大学主导政策的前提下,采用“两条腿走路”政策推进教师教育机构的科学分流:其一,引导低端师范院校加速推进综合化、应用化和地方化的转型,采取严格的师范专业认证制度,严格限制一般综合大学开展教师培养工作,进一步控制低水平教师供给源,不断抬高教师教育机构的基线或下限;其二,继续鼓励高端综合大学进入教师教育事业,鼓励高水平综合大学做强教育学科、学院文化,鼓励其与师范大学联合开展教师培养工作,增强其培养中小学教师的能力,实现从“高端教育学科”向“高端师范专业”的升级,不断抬高教师教育事业的上线。在综合大学教育研究院或教育学院中,学院应统筹推进三种建设,即师范类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文化建设:既着力培育学院作为“师范院”的“师范味”,又努力彰显学院作为“研究院”的“研究性”,合力培育师范专业的“竞争力”,体现综合大学办师范的高端性。

三、教师教育力的构成与监测

在教师教育混生式、综合化发展的时代,“教师教育大学”概念出现,它特指正在迈向综合化的师范大学和参与教师教育的综合大学。两类大学的共性是都含有教师教育事业的成分和要素,二者的差异主要是迈向优质教师教育的不同路径选择。在教师教育内涵化发展时代,社会对教师教育大学的关注焦点并非综合大学的教师教育规模或师范大学的教师教育纯度,而是其对优质教师教育资源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即教师教育力。教师教育力是一所教师教育大学能为社会提供的优质教师教育资源的能量、实力和潜质,是其基于已有的生源层级、学科结构、专业类型、师资水平、培养体系和资源水平等为未来教师提供优质教师专业发展服务的可能性大小。换言之,它是指一所大学在教师培养工作中体现出来的综合实力或比较竞争力,具体包括教师教育学科实力、师范专业实力、卓越教师培养力和毕业生行业竞争力等要素。在当今教育时代,教师教育力是高校教师教育能力和实力的聚合点,是高校教师教育服务整合能力的体现,是高校教师教育事业专注度的表达,科学监测一所教师教育大学的教师教育综合化指数是将之可视化、数量化和可比化的实践路径。

教师教育综合化指数是反映一所教师教育机构能为社会提供优质教师培养服务的状况和能力的一个数量。该指数是描述教师教育机构综合化程度及其教师教育能力水平的重要量数,是描述一所教师教育机构的教师教育动能强度的综合量数,是指某一教师教育机构的学科结构、教师结构、院系结构与中小学教师培养需求间的契合度、匹配度,是反映某一教师教育机构中的师范教育板块与非师范教育板块对比版图的量化指数。该指数由表象层、实质层和能力层构成,表达一所教师教育机构中教师教育事业所占的份额或比重、其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状况及一段时间内教师教育规模和品质的波动状况。该指数必须考虑三个层面观测点:一是表面可视可感的观测点,如大学中师范生与非师范生、教育研究生与非教育研究生、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等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有无师范性学院、学科、学位点的设置;二是实质性观测点,如教育学科排名、教师教育学科支持力、文理学科排名、师范毕业生的行业口碑或知名度等;三是能力性观测点,如教师教育大学的普通教师培养能力、卓越教师培养能力、文理学科与教育

学科间的融合能力等。教师教育综合指数的计算方式是:

二级指标(教师教育得分/总量)×加权系数

其中,TEi-教师教育综合化指数

具体计算公式为:TEi=Pi×50%Si×30%Ci×20%

其中,Pi-表象指标,Si-实力指标,Ci-能力指标

依托公共网络状态数据,本研究对 29 所教师教育机构开展了抽样研究,对其教师教育综合化指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全国教师教育机构的主体仍是“师范大学”,综合大学参与程度较低;部属师范大学和省属师范大学对教师教育的重视度旗鼓相当;各地区教师教育的中坚力量仍是省属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综合化路径是决定大学教师教育综合化指数的关键因素。为此,后续国家教师教育综合化政策应加大三方面干预力度:(1) 国家实施教师教育特惠政策,这是教师教育事业公益性和公共服务性的体现,国家政策援助力度是决定其发展水平的首要因素,制定国家层面的教师教育特惠政策尤为必要;(2)加大省属师范大学扶持力度,省属师范大学是紧随部属师范大学之后的又一重要教师教育服务供给主体,引导其办好师范专业是助推“高水平师范大学”涌现的关键政策基点;(3)提振综合大学举办教师教育的热情,国家既要引导综合大学关注高水平教师教育学科对其自身发展的影响力和支撑力,又要及时出台鼓励和扶持政策,善于利用项目、拨款、评比和考核等多种政策工具激发综合大学举办教师教育事业的热情,并尽可能实现教师教育政策干预的精准化和科学化。

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喀什大学南疆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