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大学 | 中心首页 | 中心概况 | 中心动态 | 推荐阅读 | 项目成果 | 研究队伍 | 人才培养 | 规章制度 
 今天是:
当前位置: 中心首页>>推荐阅读>>教师教育>>正文
教育信息化 2.0 背景下民办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2022-06-06 16:55     (点击: )

李 莉,孟琪璐   科教论坛

2018 4 13 日,教育部正式发布《教育信息化 20行动计划》,这份文件的发布标志着教育信息化正式从 10时代进入 20 时代。信息化进程中,是最核心的要素,尤其是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将直接关系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水平。教育信息化 20 对高校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含义也变得更为广泛。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课程教学中简单地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而需要不断强调教师从思维上提高信息技术意识,在教育理念中融入信息技术思维,更深度地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高效融合,以及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自我发展和终身学习。

一、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含义

“信息技术素养”这一概念最早诞生于美国,目前尚未有统一的界定标准。我国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目前只停留在个人研究阶段。但随着近年来“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互联网 +”等概念的提出,对信息技术素养越来越重视。尤其是教师,承担教育教学的关键任务,其信息技术素养对教学质量、学生信息素养和学校信息化程度影响重大,对国家信息化战略的落实意义深远。

关于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南国农(2013)提出应包括:信息技术意识、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技术能力、信息技术道德四层含义,为此要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最重要的是做好以下两点:

(1)深入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创建精品课程;

(2)积极参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刘洋(2018)提出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是指使用工具、资源、程序、系统负责任地获取和评价任何一种媒体的信息,以及使用信息解决问题、进行清除的交流、做出信息决策、建构知识、开发产品和系统的能力。结合学前教育教师的特点,将信息技术素养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并基于调查提出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对策。

李巧丹(2020)提出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应当包含五个方面:

(1)信息意识。即教师应对信息化教育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2)信息敏锐性。教师要对信息有较强的敏感度和识别度,能迅速判断信息的准确性和价值;

(3)信息加工。教师要能准确高效地对信息进行解释、筛选、加工处理;

(4)信息共享精神。教师能有效整合信息并分享,以创造更大的价值;

(5)信息安全意识。有较强的信息保护意识及安全意识。

宋权华(2020)提出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包括:

(1)信息技术意识与责任;

(2)信息技术知识与应用技能;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创新融合的能力;

(4)数据分析评价与反思的能力;

(5)信息化条件下适应自我发展的教科研与终身学习能力等随着教师职业生涯逐级递增的维度。

结合以上观点,笔者提炼出信息技术素养的各要素,通过分类整合,提出民办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应至少包括以下三个要点:

(1)信息技术意识;

(2)信息技术教学运用;

(3)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终身学习。

()信息技术意识

信息技术意识强调思想观念,内容较为丰富,包括教师应具有信息化相关知识,结合信息化更新传统教育理念,认可信息技术对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价值,具有将信息技术融合到教学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具备信息安全、信息运用道德法规等全方位的信息意识。

()信息技术教学运用

信息技术教学运用强调实际操作,是指教师能够在实践教学中高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提升教学质量。在教育信息化 20 时代信息技术教学运用,不应再满足于最基础的使用互联网获取资料、使用网络资源进行授课,或是使用一些教学软件等,而应该能创造性地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方面,例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课程内容,增强课堂吸引力,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利用大数据分析学情,了解学生学习状态,再以此为基础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效率等。

()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终身学习

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终身学习是指教师能够使用信息技术进行终身学习。未来的社会是一个知识型社会,更是一个学习型社会,学习将与人终身相随,尤其是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储备,提升教科研水平,推动自我发展。使用信息技术提升终身学习能力,丰富终身学习渠道,是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一个更高要求。

二、民办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发展现状

近两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 )》等一系列教育新政策的提出都在预示着“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教育主题。随着 9000 后走入大学,这群年轻人伴随互联网成长,信息化素养较高,他们对课堂教学的信息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相应地,作为高校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提升信息技术素养,以更好地组织信息化教学实践,满足新时代学生的需求,提高教学质量。

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参差不齐,尤其是民办高校,问题尤为严重。主要表现为:

()教师信息化意识不强,学校传导力度不够

面对信息化大环境,很多民办高校教师依然我行我素,对教育信息化的紧迫感不足。尤其是一些老教师,习惯了传统课堂,认为教育信息化只是做亮点的,自己不去评优不去开示范课,教育信息化就跟自己无关。这是理念上的问题。同时客观上,很多民办高校教师教学任务繁重,超课时量情况屡见不鲜,很多教师在工作中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对教育新理念关注不够,对教学改革探索不足。

此外,学校也缺乏相应的科学评价与激励机制引导教师自觉提升信息技术素养。很多民办高校信息化的推进仅仅依靠一个学期开展一两次的讲课比赛、教学设计大赛,活动形式、激励手段都较为单一,更重要的是这些比赛培养的都是本身信息技术素养较好,并且有主动提升意愿的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素养薄弱的教师起不到推动作用,无法达到全校范围内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

()信息化培训不足,培训质量不高

这两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对学校信息化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接受检查、符合各项标准,民办高校增配了很多硬件以提升信息化水平,但在学校信息化软实力方面投入仍显不足。最典型的一个问题就是民办高校教师的信息化培训。

校外培训,由于民办高校本身经费不足,支持力度不高。而相对较为可行的校内培训,又存在数量不够、管理松散的问题,并且很多学校信息化培训停留在集体上课的阶段,经常是不同专业背景、教龄的教师在一起集中上课,培训内容陈旧且缺乏针对性,很多教师也没有学习的目的性和紧迫感,导致培训流于形式。

培训的缺失导致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提升缓慢,软硬件实力不相匹配,造成不少重金打造的教学设备和环境闲置。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水平不高

教育信息化既具有“技术”的属性,同时也具有“教育”的属性。而做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需要教师具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但是当前很多民办高校教师虽具有专业学科知识能力,但普遍非师范科班出身,也缺乏教师教学法和教学技术方面的指导培训,对信息化的理解仅停留在信息技术的掌握和教学应用层面,只是在传统的教学中生硬地使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了应用技术而应用技术,没有真正意识到信息化教学对教育改革的促进作用,表现为:教学过程中缺乏授课设计,简单地将网上资源直接搬到课堂上或是让学生自主学习网络上的慕课、微课,而不考虑信息化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这样的信息技术运用脱离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难以实现因材施教、满足个性化学习,信息化与教学呈现“两张皮”。

以上民办高校中普遍存在的三个问题,反映出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存在不足的三个方面:(1)信息技术意识;(2) 信息技术教学运用;(3)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终身学习。

三、民办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提升策略探讨

面对教育信息化大环境,民办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亟待提高,这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多管齐下。笔者结合多年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工作实践,结合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下三点民办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提升策略。

()坚持理念先行,提升教师信息技术意识

为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国家从顶层设计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作为指导。民办高校在推动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提升过程中,最基本的就是要坚持理念先行,让教师从思想上提升信息化意识与紧迫感,通过学校的推动,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帮助教师提升信息技术意识。这需要两方面的努力:

一方面,学校要定期组织教育思想大讨论,组织教师对新政策新文件学习、交流,引导教师多关注教育政策动向,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已是大势所趋,是教学的必要手段,而非锦上添花,教师不能再抱着侥幸心理,而是要从心理上接受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另外一方面,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量新的教育理念、技术手段都在不断涌现,高校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保持不断学习的热情,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效率,并以此不断强化个人教科研能力,确保跟上教育发展的步伐。

()完善制度建设,探索科学评价和激励机制

学校要发挥管理职能,加强工作指导,完善制度建设,探索科学评价和激励机制,引导教师自觉提升信息技术素养和能力。

考虑到民办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意愿不强、工作中忙于完成教学任务的现实情况,学校要在教育工作开展中探索建立更为科学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例如,把教育信息化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在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审和年终考核等各个方面体现,以此督促教师适应新环境要求,不断提升信息化水平,自觉探索提高信息化教学质量。

()试点引领,鼓励先进示范,完善培训制度

学校要坚持试点引领、先进示范的推进机制,鼓励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主动运用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并不断提炼先进经验与典型模式。为此,学校可以丰富信息化课程活动,定期组织信息技术示范课程、微课比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等,公开表彰优秀的教育技术应用案例,广泛宣传推广取得的经验成效,形成使用新技术的良好氛围,充分激发和调动教师提升信息技术素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以此推动全校范围内的信息化建设。

此外,学校要不断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制订合理的培训计划,通过培训切实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在组织培训的全过程中,要既关注培训内容质量又关注教师吸收转化,力求学以致用。在培训形式上可以更加不拘一格,开放创新,允许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从传统的线下集中培训转为自主筛选个性化学习,如利用互联网、MOOCs 等渠道自主学习,从被动培训到教师主动学习,激发个体潜能并以此提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终身学习的能力。

结语

当前,我国教育正处于深刻变革发展阶段,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是大势所趋。民办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迫在眉睫,民办高校应积极寻找可行的策略,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建立高素质教师队伍,推动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

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喀什大学南疆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